明朝洪武年間,發生了這樣一起案件:
朝廷裡有一位名叫范從文的監察禦史,遭到其他官員的彈劾,罪名是忤逆聖旨。
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彈劾狀,勃然大怒,下令把范從文打入死牢,候期問斬。
行刑之前,朱元璋照例查看死刑犯的個人卷宗,在卷宗裡,朱元璋發現這個死刑犯姓范,是蘇州人,心中若有所思。
於是,派人喚來范從文,問道:
『你跟范文正公是什麼關系?
』
范從文答道:『我是范文正公的第十一代孫』
朱元璋聽完,肅然起敬,馬上釋放了范從文,並命人取來五塊錦帛和筆硯,親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將錦帛賜給了范從文:
『免你五次死罪!』
於是,這位監察禦史就被免去死罪,又得到了禦賜的『丹書鐵券』。
范從文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忤逆朱元璋的旨意呢?
范從文的祖上范文正公又是誰?
為什麼朱元璋要給他的後代『丹書鐵券』呢?
從現代『穿越』到洪武年間的監察官
范從文是明太祖洪武初年的國子監畢業生,畢業後,因為為人正直,被任命為大明朝廷的監察禦史,負責監察官員、糾正刑獄等職責。
監察禦使就好比是中國古代官僚系統的『牛虻』,專門『找茬』,所以這個職位本身就很容易得罪人。
偏不巧,范從文這個人『眼裡不揉沙子』,喜歡較真,所以自然受到很多同僚的不滿和排擠。
他的同僚找到了一個彈劾范從文的機會,什麼機會呢?
范從文發現當時的很多貪官雖然貪贓枉法,但是實際上受到的刑罰遠遠超出他們犯下的罪行,甚至有些人並不是貪官,也被當成貪官抓了起來,以至於連范從文這麼一個正直的人都有點看不下去了。
所以,范從文在判罰這些貪官的時候,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稍微『變通』了一下,適當地減輕了一些刑罰。
於是,同僚們向朱元璋彈劾范從文,說他違反了明太祖親自主持制訂的《大明律》。
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作為社會底層出身的『草根』皇帝,對貪官污吏可以說是深惡痛絕,於是,便認為范從文徇私枉法、包庇貪官,便毫不猶豫地將范從文抓了起來,打入死牢。
難道范從文真的是『包庇貪官』嗎?
或者說,難道范從文真的反對朱元璋的『反腐』政策嗎?
這個問題恐怕不能急著下定論,先看一看朱元璋的『反腐』舉措吧。
我們知道,朱元璋本人是十分痛恨貪官的,對貪官污吏處罰也很嚴酷,只要發現貪官,就抓起來處以重刑。
據《大明律》記載,朱元璋首創了『剝皮實草』之刑,凡是貪污超過六十兩的官員,都要捉到官府裡,然後被剝皮,在剝下的皮裡塞滿牧草,擺在官府公堂旁邊,用來震懾和恐嚇那些心存貪念的官員。
這樣的『反腐』力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而且,官員們如果『反腐』不給力、甚至不作為,也要受到朱元璋的嚴厲懲罰。
這就讓司法官員感到一些壓力。
他們摸清楚了朱元璋『痛恨貪官』的心思後,審判貪官時往往特別賣力,甚至不惜濫施刑罰,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冤案。
所以,范從文才會在遇到冤案時,或者是刑罰遠遠超過貪官的實際罪行時『通融』一下。
作為一名監察官員,范從文認為,國家的法律部門既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壞人,但也不應該冤枉任何一個好人;既不能包庇罪犯、徇私枉法,也不能濫施刑罰、破壞法制。
從這個角度來說,范從文已經具有現代法治的一些思想了。
古代法制與現代法治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古代法制更多的是『刑罰』,缺乏對權力機關的制度性約束,所以權力機關想怎麼判罰就怎麼判罰。
而現代法治卻是『刑法』,也就是說既規定了罪刑,也通過『法』對權力機關形成約束,以防止權力機關制定過於嚴苛的罪刑,甚至濫施刑罰。
朱元璋畢竟是古代的皇帝,《大明律》也是他個人意志的體現,所以官員隊伍唯朱元璋『馬首是瞻』也就顯得不奇怪了。
朱元璋能把范從文打入死牢,也能免去范從文的死刑,並賜他『丹書鐵券』。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朱元璋雖然『乾綱獨斷』,但並不糊塗,也不魯莽。
他處理國家大事時總是盡職盡責、小心翼翼,反復衡量以免出錯。
朱元璋非常重視對死刑案件的審查和復核。
在皇帝之下,還設置了好幾層審查案件的機制,比如,三司會審等等,最後要向皇帝匯報。
除此之外,行刑之前,朱元璋本人還要進行最後一道審核:查看犯人的檔案卷宗。
然而,就是這一道審核機制,讓朱元璋得知了范從文與范文正公的關系,也因此救了范從文一命。
就這樣,范從文死裡逃生,還額外獲得了五條命。
范從文也借此機會勸諫朱元璋:
國家要立法,罪刑要明確;
還要分清楚罪刑的等級,貪污程度不同,懲罰力度也要不同;
法要大於權,制定了法律以後就要嚴格執行,不能動用自己的權力去隨意幹涉法律…等等。
這些建議都很有道理,比如『分清楚罪刑的等級』這一條,如果不分清罪刑的等級,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試想一下:如果貪污六百兩和貪污六百萬兩的刑罰同樣都是剝皮,那一時起了貪念,貪污了六百兩的貪官心裡會想『既然以後都要被剝皮,那幹脆貪污六百萬兩得了!
這樣一來,法律豈不是失去了應有的威懾力?
所以,范從文看起來就像是『穿越』明朝的一位現代法學家。
范從文的正直個性也給他帶來了麻煩。
比如,這次赦免死罪之後不久,他就被貶到了雲南近十年之久,直到洪武十年才被赦免回京。
但是由於『免死金牌』的保護,直到明朝末年,范氏家族都沒有遭到滅門之禍。
朱元璋為什麼特赦范從文
范從文之所以能在洪武初年被朱元璋免去死刑,並得到『丹書鐵券』,是因為他有一個靠譜的家世:他的祖上是北宋名臣——范文正公,也就是范仲淹。
說起范仲淹,相信沒有人會陌生。
范仲淹是北宋的一位文學家和政治家,曾主持『慶歷新政』,後來得罪朝中保守勢力被貶。
他在《嶽陽樓記》裡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朽名句。
除此之外,范仲淹還是一位軍事家,他曾主持北宋對抗西夏的戰局,並寫下『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的詞句。
問題隻在於:為什麼朱元璋會特赦范仲淹的後人呢?
僅僅是因為朱元璋崇拜范仲淹嗎?
也許是吧,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具體描述朱元璋當時的心理活動。
事實上,如果理性分析的話,可能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朱元璋對范仲淹的個人情感。
我們知道,朱元璋出身貧苦農民,祖上備受元朝政府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這在很大程度上就使得朱元璋對底層群眾充滿感情,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毫不手軟。
而范仲淹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是並沒有上層社會高高在上的姿態,反而關心底層群眾的生活。
范仲淹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位創辦民間慈善機構的『大慈善家』。
他被貶之後,在老家蘇州吳縣創辦『義莊』,把『義莊』的土地收入用來賑濟災民,接濟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他接濟的普通人,還包括奴婢、改嫁的婦女等等。
這些做法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後來,在范仲淹的表率之下,他的兒子范純仁等人做起慈善來更是樂此不疲。
范純仁等人除了接濟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還資助他們參加科舉考試。
其中規定:凡是參加科舉考試,每人給錢十貫作為路費,等等。
可以說,范仲淹不僅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把普通百姓放在心上。
范仲淹對普通百姓的這種情感態度正是『佈衣天子』朱元璋所欣賞、敬佩的。
所以,朱元璋『愛屋及烏』,對范仲淹的後人愛惜有加。
第二,作為帝王,朱元璋欣賞范仲淹的賢臣風范。
朱元璋一直很佩服范仲淹。
在朱元璋眼裡,范仲淹是宋朝第一名臣、第一功臣、第一忠臣。
他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好皇帝。
而作為帝王的朱元璋,也確實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了。
研究明史的歷史學家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短短八天裡,朱元璋就處理了1666件公文,合計3391件事情,平均每天看兩百多份文件,處理四百多件事情。
更難得的是,他在位的三十一年裡,幾乎天天都能做到這麼勤政。
當然,歷史上對朱元璋的評價很復雜,有人認為朱元璋之所以勤政,是因為他有很強的權力欲望,想要大權獨攬,所以他廢除宰相制度。
也有人認為他猜忌心重,不相信其他人,隻相信自己,所以搞特務政治來監視臣民。
還有人說是因為朱元璋出身貧寒,所以他有『老農民』『老耕牛』的做派,等等。
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
但不管出於什麼動機,都不能掩蓋他『勤政』的事實。
更何況,朱元璋還帶頭節儉。
照理說,他做了皇帝以後,地位至高無上,完全可以盡情享受了。
但是他並沒有縱情享樂,更沒有奢靡腐爛,而是依然艱苦樸素。
可以說,朱元璋的勤政與節儉,完全配得上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也許,在朱元璋眼裡,范從文的正直品性正是范仲淹高尚品德的延續吧。
第三,表彰范仲淹,勉勵眾大臣。
作為帝王,朱元璋的一言一行肯定不會僅僅出自他的個人好惡,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含義。
什麼政治含義呢?
通過特赦范仲淹的後代來表彰范仲淹,從而勉勵他的大臣們學習范仲淹的精神和做派。
這其實是在告訴他們:
只要你們也能像范仲淹一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忠誠於我們老朱家、忠誠於大明王朝和黎民百姓,那麼,我絕不會虧待你們,也不會虧待你們的子孫後代。
看吧,只要我願意,就可以免他一死,還賜給他『免死金牌』,免他死五次。
你們也可以有這樣的待遇。
而且,如果把朱元璋這次特赦范從文和他在位期間大殺功臣做個對比的話,也許朱元璋的用意就更明顯了。
這次特赦范從文也就可以理解為朱元璋對『生殺予奪』的無上皇權的一次高調宣示了。
相信眾大臣都對朱元璋此得用意心知肚明。
『特赦范從文』背後的文化密碼——傳統中國的『家族觀』
從這個案件,我們可以看出一點:在傳統中國的文化裡,家族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
正是因為范仲淹是一個讓人敬佩的人、是一個賢臣、做了很多對社會有利的事情,才換來了朱元璋對他子孫范從文的優待。
中國古代有很多俗語也反映了這種『家族的力量』,比如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等等。
中國的歷史文化始終不曾中斷過,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讓夏商周時期的『祖宗崇拜』延續了下來。
中國人尊重自己的祖先,願意了解祖先的事跡,喜歡『認祖歸宗』——編寫家譜,等等。
同時,中國人也註重家族的傳承。
比如傳承家學、制定家訓、樹立家風等等。
中國歷史上很多政治人物都跟朱元璋一樣,都認可『家族的力量』。
比如劉邦,雖然說劉邦同樣是『草根』皇帝,而且劉邦討厭讀書人,做皇帝以前喜歡不務正業,給人一種『混不吝』的感覺,但劉邦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認可中國文化裡的家族傳承。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有一次經過戰國時期趙國的故地,想起當年燕國名將樂毅客死趙國,便立刻向當地人詢問樂毅的後代,找到之後,封給樂毅的後代樂叔一塊封地,賜號華成君。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也曾差點成為朱熹的後裔。
這是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有人建議朱元璋『修改身份證』,把自己改成南宋大儒朱熹的後裔,這樣有利於標榜大明王朝的文治。
但朱元璋最後還是否決了這個建議。
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家族的力量』多麼強大。
到了近代,還有人拿『家族』做文章,比如袁世凱。
袁世凱篡奪了中華民國的政權之後,開始動了做皇帝的歪心思。
於是,有人開始替袁世凱『修改身份證』,想把袁世凱說成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後代。
既然祖先袁崇煥就是抗清名將,那後代袁世凱繼承大清的江山做皇帝也就顯得合情合理。
當然,我們都知道,袁世凱的『皇帝夢』很快就破碎了。
但是,為了幫助袁世凱做皇帝,竟然有人把袁世凱篡改成袁崇煥的後裔,可以看出『家族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結語
洪武初年,朱元璋特赦范仲淹的後代范從文,這在滾滾的中國歷史長河之中算不得一件大事。
但是透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了解很多東西:了解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道德風骨與家族傳承;了解朱元璋治下的大明王朝的『反腐』與法制;了解傳統中國的文化密碼——祖宗崇拜。
可以說是以小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