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網路歷史》

『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凡王朝更替,總會有無數的白骨為其鋪路。

即便沒有在作戰中死去,也難保因為尾大不掉、功高難賞而被君王忌憚。

但是一位已經76歲高齡的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卻還是被皇上下令滿門抄斬,這樣的事情實在讓人匪夷所思,這是怎麼回事呢?

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君臣相遇

元朝末年,各地豪傑因為不滿元朝政府殘酷剝削的統治政策,紛紛揭竿而起。

那時,在各地聲勢浩大的義軍中,誰也不會注意到一名小小的義軍頭領,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家夥,開創了一個瑰麗壯闊的大明王朝,他就是——朱元璋。

那年的朱元璋還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義軍頭領,但是那年的李善長卻已經是十裡八鄉遠近聞名的謀略家了。

那一年,朱元璋領兵攻打到滁州,在滁州的李善長敲開了朱元璋的寨門,慕名來投。

朱元璋大喜過望,連忙拉住李善長,兩人就像多年不見的老友,相談甚歡。

良久,朱元璋終於問出了那個自己一直想問的問題。

『先生,天下何時方定?

李善長微微笑道,道出了朱元璋有效仿漢高祖之意。

朱元璋心下一驚,自己當時還隻是郭子興軍中的一個將領,然而眼前的這個人卻已經一眼看破自己的心思。

李善長繼續陳述,道出了劉邦的三個優點:其一生性豁達;其二知人善任;其三不胡亂殺人。

李善長這段話真是說進了朱元璋的心坎裡,別看他平時在郭子興面前義父長義父短,一副做小伏低的樣子,可是骨子裡誰不想號令天下。

偏偏眼前這個人告訴他,天下一定會統一,而且還會在你的手裡得到統一。

朱元璋當即就心潮澎湃了,他把李善長調到自己的身邊,今後所有重大的政務,都會詢問李善長的意見。

李善長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史書上說,他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卻有著超越常人的智慧與謀略。

當朱元璋帶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在前面攻城拔寨的時候,所有的後勤保障幾乎都壓在了李善長的身上。

不僅如此,隨著朱元璋的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義軍開始投奔於他。

不過這些人裡邊良莠不齊,有的確實很有才能,而有的隻是餓的受不了,想在義軍裡混口飯吃。

李善長經常觀察這些人的能力,發現確實有才幹的,就舉薦給朱元璋任用,凡是李善長舉薦的人才,朱元璋沒有不滿意的。

而這其中就有改變了李善長晚年命運的——胡惟庸。

不僅如此,李善長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當時朱元璋的義父郭子興,看著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害怕有一天自己會壓不住他,於是不斷找機會削弱朱元璋的兵權。

而李善長作為朱元璋集團的第一謀臣,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

郭子興就想把李善長招攬進自己的軍中,並承諾會重用他,『只要朱元璋能給你的,我絕對隻會多不會少』

這種時候如果是一般人,眼見自己的上司勢力不行,而更大的長官向自己拋出了橄欖枝,肯定會動心。

但是李善長非常堅定地告訴朱元璋,『我絕不會棄您而去的』。

這不僅僅是為了報答朱元璋對他的知遇之恩,更是因為相比較朱元璋而言,郭子興能做個守成之主都是富裕了,君主渴望人才,而人才也在渴望有雄才偉略的君主,所以這對君臣也是在互相成就。

位極人臣

經過此事,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長,無論是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還是在與張士誠決戰的過程中,李善長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皇帝位。

論功行賞時,他也給了李善長至高的榮耀。

在當時受封公爵的六個人中,李善長排名第一。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對著群臣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戰場上立過軍功,但是他跟隨我的時間很長,論功勞和地位,他可以和漢代的丞相蕭何相比』

對於朱元璋來說,李善長雖然不像湯和等人和他相識於微末,但在反元起義的過程中,李善長多次為其出謀劃策,有李善長坐鎮後方,朱元璋作戰從來沒有後顧之憂,多年來他們的情誼也是亦師亦友。

所以在受封時,朱元璋也給了李善長在所有文臣武將中最大的榮耀,像免死鐵券這類皇帝用於賞賜臣子,無上光榮的器物,朱元璋一下就賞賜了兩個。

這代表著只要你李善長以後不做謀反的大事,無論你犯了何罪都可以免死兩次,你的兒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但是當時在朝堂上風光無兩的李善長不知道,這兩道免死鐵券恰恰成為了他以後全家的催命符。

而且當一個人走到頂峰的時候,恰恰就是從下坡路的開始。

告老還鄉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他的身份地位就和過去不一樣了。

之前他是這幫兄弟們的大哥,可以和李善長促膝長談,可以和湯和、徐達醉酒談天。

可是如今他已經是皇帝了,皇帝是沒有兄弟和朋友的,皇帝隻有臣子。

朱元璋已經擺正了自己的位置,遺憾的是李善長並沒有擺正。

當時權勢達到頂點的李善長,儼然已經成為了全體文官的首領。

只要有人敢冒犯他的權威,立馬就會遭到罷黜,甚至當時的劉伯溫也不得不避其鋒芒。

有一次劉伯溫和李善長在制定法令的時候,兩人意見產生了分歧。

劉伯溫同樣是跟隨朱元璋的老臣,論地位其實並不在李善長之下。

按理來說兩個人意見有分歧,應當擺事實講道理,最後稟奏皇上做最後的決斷。

但是李善長覺得劉伯溫怎麼能夠當面反駁自己,當即就對劉伯溫破口大罵。

在當時的朝廷中還沒有人敢和李善長對著幹,被李善長罵了一頓的劉伯溫回到家裡越想越不安,害怕李善長將來會對付自己,趕緊就請朱元璋讓自己告老還鄉。

面對李善長的跋扈,朱元璋雖然表面上沒有什麼動作,但實際內心對他已經是相當不滿。

甚至朱元璋也曾經正告過李善長,『一個臣子一定要時刻提點著自己,要是什麼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是會有大麻煩的』

一直以來跟隨朱元璋的李善長,當然能聽懂皇上的言外之意。

他當然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但是他還是認為即便皇上不顧念這麼多年的君臣之情,也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治理朝政。

但他不知道的是,任何人只要權勢大到一定地步,讓朱元璋感到不痛快,一旦下起手來可是毫不留情,哪怕是他李善長也不行。

洪武四年,李善長為了向朱元璋表明自己不貪戀權勢的態度,主動向朱元璋請求告老還鄉。

其實李善長僅僅是想表明一個態度,告訴朱元璋:我沒有野心,並不想結黨營私,實際上李善長還並不打算退休。

可是朱元璋拿到李善長的辭職信,卻大筆一揮,直接批了個同意。

不僅如此,還賜給他良田千頃。

朱元璋分明就是擺明態度告訴李善長:安心回家養老去吧。

這可讓李善長始料不及,他沒想到皇上如此不念舊情。

現在可是騎虎難下了,皇命難違,總不能自己再舔著臉到朱元璋面前說:對不起皇上,我後悔了。

既然不能反悔那就走吧,可是離開朝廷的李善長也沒消停,反而做了一個讓他此生後悔萬分的決定。

當時李善長雖然人回家務農了,可是心還放在朝堂上。

回到家後,他還一連幾道奏疏的向皇上推薦了胡惟庸為右丞相。

李善長與胡惟庸是同鄉,胡惟庸當初投靠朱元璋的時候,並沒有受到重視。

是李善長看到了胡惟庸的能力,向朱元璋舉薦了他。

而胡惟庸也對李善長頗為尊敬,將自己比作李善長的學生。

胡惟庸除了在處理政事上很有才幹外,還有一項本事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就是拍馬屁的本事。

無論何時,他見到李善長永遠是一副謙恭的姿態,而李善長這個人恃才傲物,特別喜歡被奉承,所以胡惟庸尤其討李善長的喜歡。

當時胡惟庸要想在朝堂上站穩腳跟,必然離不開李善長的支持,雖然李善長已經離開了權力中樞,但是他的地位和威勢仍然存在。

朝廷中的百官依然以李善長為首,不說別的,就說滿朝文武誰能像李善長一樣擁有兩個丹書鐵券。

胡惟庸案

為了能夠讓自己和李善長捆綁的再緊一些,胡惟庸和李善長的弟弟結成了親家。

不久之後,他就當上了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可是一個人不會永遠謙卑下去,特別是像胡惟庸這種人,一旦掌權就會囂張跋扈。

做了丞相的胡惟庸,開始全權處理起軍國大事。

甚至很多重要的政務不告訴朱元璋,直接實行下去。

在奏折中如果看到了對自己不利的內容,就立馬扣下,絕不會呈給皇帝看。

很多官員看到胡惟庸對朝政的把控,就想走他的門路,請他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送給他很多金銀珠寶,而胡惟庸一律照單全收。

權欲果真會讓人利欲熏心,胡惟庸以為朱元璋的放縱,是源於對自己的忌憚。

畢竟自己掌管著大明朝全部的政務,他如果殺了自己,那滿朝文武又有誰能代替自己出任宰相呢?

可是胡惟庸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不收拾自己,並不是因為忌憚他或者倚重他,而是在醞釀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漢代象郡一帶,今中國廣西、越南一帶》進貢,胡惟庸又犯了老毛病,不去向朱元璋稟報。

誰知進貢使者竟被太監看見了,偷偷告訴了朱元璋。

胡惟庸任丞相六年,朱元璋也忍了他六年。

朱元璋終於借著這件事,將胡惟庸下獄。

所謂墻倒眾人推,隨著胡惟庸入獄,就接連有人告發他。

終於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黨及其六部屬官盡皆被誅,朱元璋一舉廢除了延續上千年的宰相制度。

此時,文武百官才知道,這位草莽出身的皇帝究竟有多麼的殘酷和無情,他要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

如果你企圖從他手裡分權,那麼對不起了,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們有多少人,都會通通殺掉。

而此時還在田間務農的李善長,也從胡惟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結局,他明白自己和胡惟庸多年來的書信往來,以及和胡惟庸是親家都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皇帝追究自己難逃一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並沒有追究李善長,而是讓他繼續在家鄉養老,對他的弟弟也免於追究,隻是發配到了崇明島上。

朱元璋的這種做法,不知是出於顧念舊情還是出於對李善長的忌憚。

畢竟李善長,曾經多次為朱元璋排憂解難,兩人之間君臣情誼深厚。

況且李善長在朝中經營多年,根基深厚,也不是輕易能夠扳倒的人物。

倘若李善長就此本本分分地生活下去,對於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他,朱元璋也許不會過分追究。

可惜也許是老邁昏庸,李善長竟然做了一件讓朱元璋最為忌憚的事。

滿門抄斬

洪武23年,李善長77歲,誰也不知道他這一年是怎麼想的,突然就要整修一下自己鄉下的房屋。

而且更奇怪的是,他修房子不找專業的泥瓦工,偏偏相中了湯和身邊的衛士。

李善長給湯和寫信,說他想借兵300名整修房屋。

而湯和拿到信後,想都沒想,直接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看來,李善長向湯和借兵,就是在找死。

不管他借兵為了什麼,這已經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如果僅僅是這件事也就罷了,李善長竟然還給朱元璋寫了封信,請求朱元璋放過自己的親信丁斌。

還沒消氣的朱元璋看到李善長這封信,簡直就要暴跳如雷。

我還沒來追究你的責任,你倒先跑過來幹涉我的決定了,你李善長的手伸的不要太長。

這種舉動的後果,就是讓朱元璋直接下令,嚴刑審問丁斌,沒想到丁斌竟然吐出了一件要命的事情。

原來,胡維庸在和李善長交好的時候,曾經想拉攏李善長謀反。

雖然李善長當時沒有答應,但是他知情不報,就已經說明了他的立場。

這下好了,謀反大罪,就連免死鐵券也救不了。

於是在李善長77歲這一年,朱元璋下令將李善長全家滿門抄斬。

被壓上刑場的李善長也許會突然想起,幾十年前自己曾經告訴朱元璋,要學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卻沒有想到自己也落得和漢朝開國功臣一樣的下場。

雖然李善長以謀反罪被滿門抄斬,但是他真的想謀反嗎?

李善長雖然死了,可還是有人願意為他說句公道話。

在他死後第二年,大臣王國勇向朱元璋上書,陳述了李善長的冤情。

他認為李善長跟隨陛下打拼多年,忠心耿耿,功勛卓著,他的地位權力已經達到了人臣的頂點,即便他想幫助胡惟庸謀反,自己也不會比現在更有權勢。

況且早年間,郭子興也曾拉攏過他,他那個時候沒有去投靠,難道現在還要去投靠別人嗎?

所有人都以為王國勇難逃一死,但是朱元璋並沒有追究他,甚至連訓斥都沒有。

其實朱元璋知道王國勇說的是實話,但是電視劇《朱元璋》裡有一句臺詞說的很好:

皇帝殺人從不看是否忠誠,而看是否需要。

對李善長而言,他認為自己追隨朱元璋多年,看在舊情與功勞的份上,朱元璋不會殺他。

然而他忘了,他的地位權勢就是他的催命符,晚年的朱元璋為了讓年幼的朱允炆能夠順利接手大明王朝的政權,不惜對整個官僚集團進行清洗。

如果李善長能夠早點明白這點,急流勇退,也許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在朱元璋殺掉這位陪伴他多年的老臣後,也許心裡也會懷念那個當年叩開他營帳大門,與他共論天下的那位亦師亦友的兄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