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李景隆為什麼要投靠朱棣,這個原因朱允炆理解不了。《網路歷史》

山河月明正在熱播,大明朝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再次被展現在我們面前,而一眾老戲骨的加入,更是為該劇增添了許多看點。

看歷史,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歷史上發生的那些大事,那些大人物,我們都學過或者聽過,當看到熒幕上出現這個人的名字時,一想到後來的事情,總能讓人唏噓不已。

前面朱家父子兄弟有多和睦,就越是對後面的劇情,有無限感慨,演得越是親近,到最後老朱家的這些人還是會自相殘殺。

歷史上藩王騎兵造反的不少,但是能夠成功的也就朱棣這一個,可想而知朱棣當年起兵的時候,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建文帝逼的太緊,朱棣也不會走到這一步。

三年的靖難之役,打得非常兇險,而這裡面最大的功臣,其實是建文帝這邊的人,他叫李景隆,他老爹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侄子,戰功赫赫,是個妥妥的皇親國戚。

說李文忠是靖難第一功臣,這可不是開玩笑的,盡管有黑色幽默在裡面,李景隆是建文帝討伐燕王的統帥,兩次集合大軍討伐燕王,都以慘烈的失敗收場,損兵折將,讓建文帝再也無力組織起大規模軍隊。

這屬於開玩笑的軍功,李景隆還有個大功勞是打開了南京城門,讓朱棣大軍攻進南京城,古代城市攻防戰是非常艱苦的,更不要說是南京這種大城市,朱元璋修築南京城墻,可是下了大力氣的。

但最終堅固的堡壘還是從內部被打破了,李景隆打開了城門,朱棣稱帝以後,論功行賞,李景隆排名第一,甚至還引發了燕王舊臣的不滿意。

很多人都認為李景隆是個草包,甚至早就和燕王裡應外合,這裡面的事情很復雜,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李景隆的確是個草包。

因為朱元璋把能打仗的人都殺完了,為了就是給孫子朱允炆掃平障礙,當時建文帝任命統帥,也就李景隆比較合適了。

說李景隆不行的,主要是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而李景隆居然會打開城門,這件事就實在是沒法洗白了,畢竟這在任何時代,都屬於非常惡劣的行為。

那麼李景隆作為建文帝非常信任的人,為什麼最終會背叛建文帝,投靠朱棣呢,這裡有個原因,其實非常容易被大家忽略,這也是為什麼靖難之役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政治是家國一體,國就是擴大家,但這種理論雖然可行,但家和國畢竟不一樣,尤其是到了皇帝這裡,他國的熟悉就要大於家。

朱元璋作為皇帝,這幾個藩王,既是他的兒子,同時也是大明朝的藩王,起到拱衛中央的作用,兒子孫子都是至親,但更是皇帝下面的臣子。

古代的皇帝,為了皇位,殺兄弟,殺兒子的多了去了,這種不顧親情的等級,職務越高,也就越明顯,到了一定程度,就隻有君臣而沒有兄弟了。

李景隆身份非常特殊,他爹是朱元璋的外甥,當年還曾經改姓過朱,所以李景隆也是跟老朱家有著親密關系的人物。

但可惜的是,這種親情,在放到國家層面的時候,就很容易出問題,在李景隆的眼睛裡,朱玉文和朱棣都是他的親戚,幫誰其實都一樣。

其實到了朱允炆的位置,就很難理解到下面人說的親情是什麼了,朱允炆的眼裡隻有君臣,而李景隆的眼睛裡還有輕輕,而且他認為反正都是姓朱,朱允炆跟朱棣誰當皇帝根本沒有區別。

李景隆跟大臣不一樣,在他心裡,老朱家這個江山,只要姓朱就行,皇帝是誰無所謂,感覺這江山不過就是自己一大家子的東西,權柄交給誰都是一樣的。

其實明朝絕大部分的官員則是另一種心理,他們隻是忠於皇帝,忠於朝廷,而不是忠於朱允炆,老朱家爭皇帝,沒必要那麼多跑回沖上去,只要有新皇帝,一個頭磕下去在,照樣還是做官。

君臣關系和親情關系,總是在古代的政治格局中,以不同的面目出現,越是往上,親情就越淡,越是往下,則更加重視親情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