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權傾朝野,為何會被17歲的崇禎秒殺,我們被假象誤導了。《網路歷史》

1627年9月,天啟皇帝朱由校落水患病去世後,將皇位傳給了他的五弟崇禎皇帝,和朱由校沉迷木匠活,不理朝政不同的是,崇禎一當上皇帝,就勵精圖治,展現了一個盛世明君的風范。

崇禎是個有志向的君主,他當上皇帝後,就想大幹一番,成了大明王朝的中興之君,所以影響大明王朝復興的毒瘤魏忠賢,就成了崇禎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須要除掉的對象,但魏忠賢是大明權閹,權傾朝野,除掉他並不容易,為何年紀17歲的崇禎,能輕易將魏忠賢給秒殺掉?

崇禎的哥哥朱由校去世時才23歲,若不是他意外落水患病身亡,崇禎當不上皇帝,所以17歲意外當上皇帝的崇禎,就是一個『政治素人』,沒有從政經驗,在朝中也沒有培植下自己的勢力,初生牛犢的他要扳倒魏忠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崇禎卻很容易得扳倒了魏忠賢。

原因主要有2點。

一是崇禎策略得當。

崇禎當皇帝時才17歲,算一個新手,但他的手法很老練。

崇禎當上皇帝後,就有了除掉魏忠賢的心思,但崇禎並沒有像年輕人那樣毛手毛腳,急於向魏忠賢對手,而是小心謹慎,不透露自己的想法,讓魏忠賢琢磨不透崇禎。

魏忠賢為了試探崇禎的態度,讓心腹上書為他請賞,但崇禎收到奏折後,隻是笑笑,將它們放在一邊,從不批示,這更讓魏忠賢捉摸不透崇禎了。

無奈之下,魏忠賢親自上書,建議不要再給自己建造生祠了,想通過此事來試探崇禎對他的態度,但崇禎隻是批示,已經建造的繼續建造,想要建造還未建造的就不要建造了。

崇禎依然沒有表明他的態度,讓魏忠賢內心不安,但又不敢輕舉妄動,生怕出錯招致災難,這讓他一步步被崇禎給圍獵了。

二是魏忠賢沒有那麼強大

明朝出現過不少權宦,如王振、劉瑾、汪直等。

王振是明英宗的心腹,深得明英宗寵信,但是明英宗的輔政大臣『三楊』在的時候,王振被他們壓制,不敢造次,而『三楊』去世後,王振才敢仗著明英宗對他的寵信,為非作歹,最後還在土木堡之變時,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殺。

劉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寵臣,位居『八虎』之首,權勢很大,但後來他因作惡太多,被人彈劾和告發後,被明武宗下令凌遲處死了。

汪直是明憲宗朱見深時期的權宦,他做過不少惡事,但也有在抵禦遼國中建立戰功,所以他對大明有功有過,後來汪直在鎮守遼東期間,和明憲宗關系疏遠,又遭大臣彈劾,他被明憲宗貶往南京,從此將其棄用,汪直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劉瑾、汪直這幾位權宦,和魏忠賢的權勢不分上下,但是皇帝能輕易地將他們棄用,或殺掉,而王振在早期的時候,也被『三楊』壓制住了,等到『三楊』去世,明英宗親政後,他才擁有權勢,這說明這些權宦的權勢都是皇帝給的,而皇帝能給他們權勢,也能隨時奪取他們的權勢。

明朝的權宦和唐朝的權宦,他們手中的權勢有著本質區別,唐朝的宦官,手中握有兵權,地方軍中的由宦官擔任監軍,而禁軍直接由宦官統領,所以宦官掌握了兵權,這讓唐晚期宦官的權勢強大到可以廢立皇帝的地步了,而明朝的權宦,手中並不掌握兵權,將領也是忠於皇帝,並不忠於權宦,這導致皇帝要除掉權宦時,權宦沒有兵權和皇帝抗衡,隻能是皇帝待宰的魚肉。

魏忠賢能成為明朝的權宦,是因為天啟皇帝沉迷木匠活,不喜歡處理朝政,所以將朝政都交給了魏忠賢處理,這讓魏忠賢擁有了巨大的權勢,但魏忠賢手中沒有兵權,所以他的權勢是有限的,而崇禎是個勤政皇帝,不需要魏忠賢替他處理朝政,所以權勢很大,做了很多惡事的魏忠賢,就成了他要除掉的對象。

還有,朝政雖然剛當上皇帝時,雖然朝中沒有自己的勢力,但魏忠賢在朝中卻有很多的政敵,如東林黨人,他們在天啟皇帝時期,被魏忠賢壓制著,但魏忠賢並沒有將他們擊垮,他們依然具備抗衡魏忠賢的實力,而到崇禎時期,由於崇禎的扶持,東林黨人又崛起了,所以他們成了崇禎扳倒魏忠賢的重要幫手,再加上魏忠賢手中沒有兵權,所以很容易被17歲的崇禎給除掉了。

但可惜,大明已病入膏肓,僅扳倒魏忠賢遠遠不夠,崇禎當上皇帝後,雖然勤政,雖然沒有了魏忠賢這顆毒瘤,但大明王朝還是在他手中倒下了,幫助崇禎扳倒魏忠賢的東林黨人,也是大明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