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大明,經歷了幾千次戰爭,其中最兇惡、最困難的莫過於鄱陽湖戰爭。
1363年7月,朱元璋和陳友諒雙方水師,在鄱陽湖展開大戰。
這也是元末兩大割據勢力的總決戰。
雙方的投入兵力、船舶數量,都是空前絕後的。
戰鬥持續了37天,期間朱元璋的旗艦被陳軍炸毀,危險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最後艱苦奮鬥後,陳軍大敗,陳友諒也被擊斃。
陳友諒的死,為朱元璋掃除了稱帝之路的最大障礙,江南一帶再也沒有人能與他抗衡了。
朱元璋為此很興奮,說:『友諒死,天下不容易決定』 清代史書《青莊館全書》記載,鄱陽湖之戰後不久,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逃亡四川,一度與鬱改姓,住在合江縣。
此後後代繁衍,人數眾多。
明代末年,陳友諒的後代中,出現了一個大人物。
這個大人物是明朝的兵部尚書陳新甲。
萬年來,陳新甲通過考試舉人。
崇禎初年至10年,朝中擔任一般官吏。
崇禎在十一年被掌權的楊嗣昌認可,青雲從此筆直而上。
到十三年,崇禎晉升兵部尚書要職,成為崇禎的股胥之臣,協助崇禎處理軍國大事,對明末國事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陳新甲是聰明幹練的人物,有一定的用兵理政才能,曾是崇禎的心腹重臣。
但他有才能才有極限,而且私德有損,貪財易利,喜歡結黨結黨。
因為這個人的任性,給明朝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使明朝的氣勢徹底落入黑暗的深淵,不再偷竊。
崇禎雖然其中也有一定的責任,但陳新甲是不可原諒的始祖和元兇。
崇禎十三年,明朝洪承疇率領十三萬主力精銳,在關外松山杏山一帶,與皇太子清軍展開決戰。
洪承疇深通裴略,持久對峙,定波戰宗旨,穩戰,待殲敵人,形勢一度對明軍十分有利。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急功近利,大喜過望,又是傳令,又派導演戰,向洪承疇逼戰。
洪承疇最初能堅持自己的意見,但經不起壓力,貿然上陣,大敗,在崇禎的最後一點失去了家。
戰後,崇禎決心結束兩線作戰的困局,派陳新甲與皇太子開始秘密談判。
為了防止腐朽的文官集團破壞幹擾,這件事絕密地進行。
皇太子對和談有很大誠意,雙方很快就達成了草案協議。
有一天,陳新甲在家斟酌了這件事,順手把草案放在桌子上就出門了。
他的書童收拾桌子時,把草案當作普通公文,交給書吏抄在府上,結果泄露了。
引起了巨大的風波,和談完全崩潰了。
在陳新甲的手裡,切斷了明朝十三萬精銳部隊,明清和談因他的泄密而告吹,明朝推翻的最後機會也破滅了。
崇禎怒不可遏,砍下陳新甲,敗退無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