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往今來,生老病死都是世間每個人要面對的自然規律,任何人也逃不開最終死去的這一天。
熟悉歷史的人一定都知道劉伯溫這個歷史人物,據《明史》記載,他是因病去世的,屬於正常病故。
直到一個韓國人拿出600年前祖輩相傳的一封家書,讓很多研究史學的人不得不質疑《明史》所說的劉伯溫死因是不是真實的?
這一封撲朔迷離的家書甚至指出胡惟庸作為劉伯溫當年的死對頭,才是害死他的兇手,而草根皇帝朱元璋極有可能是幕後黑手。
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和一個忠肝義膽的謀臣,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
韓國人數百年前家書揭露劉伯溫真實死因
劉伯溫是歷史上的一位『神人』,幾乎可以與諸葛亮齊名,民間不僅稱贊劉伯溫是千年難遇的名仕,甚至流傳著這句美譽:『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作為大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劉伯溫靠著神機妙算而聞名於世。
這樣一位為明朝立下不朽功勛的謀臣能士,卻因病突然離世。
劉伯溫之死在《明史》正史中是這樣記載的:『洪武八年,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其實史書有其局限性,大多是為當權者歌功頌德,如果存在某些篇幅對當權者有不好的影響,會有選擇性刪減的可能,最終導致後世之人對歷史的真相不甚了解。
那歷史所記載的『劉伯溫之死』到底存在不為人知的隱情嗎?
但上個世紀初,一個韓國人拿出了家族珍藏了幾百年的一封家書,揭示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陳述。
這封手寫的家書起草於600多年前,這位韓國學者透露它是自家世代相傳的物件。
從該信中可以得知:胡惟庸確實是明朝『淮西黨』的重要成員,在劉伯溫最後的病重期間,朱元璋明知他是劉伯溫的宿敵,還派他和禦醫一同前往看望劉伯溫。
但朱元璋生性多疑,他知道劉伯溫是勞苦功高的忠臣,一直很忌憚其居功自傲的性格。
得知劉伯溫病重,朱元璋授意胡惟庸盡快解決劉伯溫的病痛之苦,胡惟庸當然明白朱元璋的言外之意,讓同行的禦醫給劉伯溫開藥時下了幾味特殊的藥材,致其病情惡化。
後來劉伯溫一病不起,他的兒子向朱元璋稟報此事,朱元璋反應淡定,似乎早就知道劉伯溫的病情會加重。
而這一名韓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封信在手,原來他的祖先曾經是胡惟庸身邊的親信,當年也是參與謀害劉伯溫的知情者之一。
韓國人的祖先乃有先見之明之人,他總認為這一件虧心事會有被發現的一天,於是親筆寫了一封信,交代了整件事的前因後果,算是給自家族人留條後路。
他當時買通了一位手中掌權的朝鮮使臣偷偷送走了自己的兒子並帶走了這封信,後又對外宣稱自己的兒子不幸夭折。
後來明朝的『胡惟庸案』涉及三萬人,包括這名親信在內的許多人被朱元璋下令誅連九族。
他的兒子因為事先被送走,所以幸免於難。
如果這一封韓國人的家書信是真的,那劉伯溫的死因確實是疑點重重。
畢竟,當時的朱元璋對劉伯溫告老還鄉的請求一直未予批準,對他的一舉一動也盡在掌握,如此看來,朱元璋確實太狠心!
韓國人手上的這封書信還提及,在臨行之前,胡惟庸故意曾試探性地問皇帝朱元璋:『劉基乃有功之人,且能力卓越不凡,此次大病多日,久不能愈,如何處之?
』朱元璋回復七個字:『疾病磨人,勿苦之』
就這樣,心領神會的胡惟庸欣然前往劉伯溫的所在地。
劉伯溫沒想到自己吃了禦醫的藥方後,病情不但未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
隨後,劉伯溫拖著病體還見了朱元璋,將自己的病情問題告知向皇帝,誰知朱元璋聽後隻是讓他安心養病,並準了劉伯溫回老家的請求。
沒到一個月,劉伯溫在家鄉病故,時年65歲。
少年得志卻命運不濟鬱鬱不得志告老還鄉
劉伯溫祖籍浙江溫州,雖然來自於農村,但他自小有讀書天份,加上他家庭條件尚可,劉伯溫憑借其過目不忘這個異於常人的本領,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小神童。
劉伯溫十二歲的小小年紀就考取了秀才,二十四歲時就高中進士,進入了當時的元朝朝廷。
如此漂亮的履歷,哪怕放在現代的中國,也足以羨煞旁人。
而那時的朱元璋還隻是一個不知名的鳳陽放牛娃。
按照劉伯溫的人生軌跡,放在當今社會,劇情發展本該是安穩度過一生,算得上『人生贏家』。
但他卻生不逢時,所處的元朝年代動蕩不安,短短幾十年的王朝並沒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達官貴族更是昏庸無道,這也必然導致了劉伯溫命運的不濟。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沒有作為的朝代。
建國後,無能的官員比比皆是,百姓們的生活困頓,社會形態一塌糊塗。
這個時候的劉伯溫剛剛踏入仕途,雖然最初隻是個小小芝麻官,但對民生疾苦很重視,不懼強權和勢力,懲治了不少的當地貪官。
百姓們當然對劉伯溫這樣的官員很擁護,當那些居心不良的昏官們謀害劉伯溫時,他們還拼死相救於劉伯溫。
劉伯溫在多處任職時,向來都是以嫉惡如仇面目示人。
盡管他不斷檢舉揭發貪官污吏,卻很少得到支持,相反還被刁難和排擠。
於是他一氣之下,第一次辭官回鄉。
回到故鄉後沒多久,劉伯溫很快接到朝廷的新任務,調他擔任江浙的元帥一職,平定那一帶的匪徒。
這是劉伯溫平生第一次與一個叫『方國珍』的起義軍首領交鋒。
方國珍同樣出身窮苦,盡管被逼無奈之下反抗元朝朝廷,他在劉伯溫帶領的軍隊鎮壓後,有了投靠朝廷的想法。
元朝朝廷認為可以給方國珍一個機會,但劉伯溫並不贊同,認定方國珍反元是死罪,應該殺掉他以震懾其他派別的起義軍。
而方國珍頭腦聰明,通過賄賂朝廷內的主事官員,不僅被免於一死,還謀到了元朝的一官半職。
劉伯溫沒想到自己的話如此不受重視,搞到最後發現自己才是最可笑的人,如同『跳梁小醜』一般。
看著方國珍這個反動分子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劉伯溫氣得第二次選擇辭官回歸山野。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嶄露頭角,正在積蓄自己的力量,同時他也聽聞了劉伯溫在江浙一帶的名氣,開始關注劉伯溫這號人物。
1360年,朱元璋正式向劉伯溫拋出橄欖枝。
在朱升的引薦下,過了50歲的劉伯溫在鬱鬱不得志的情勢下同意輔佐朱元璋。
朱元璋當時的形勢是腹背受敵,北邊是元朝的大量軍隊,而陳友諒和張士誠等外圍勢力也對其垂涎已久。
劉伯溫的加入,讓朱元璋的謀略團隊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整合,足智多謀的他提出了全套的謀略,助力朱元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一掃群雄,平定天下。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戰爭就是與陳友諒的一場大戰。
當時的陳友諒兵力充足,拿下許多有力位置,直逼南京。
朱元璋的軍心大亂,有提出投降的人,也有提出逃跑的人。
但劉伯溫經過分析,認為陳友諒一向自大,此時的他隻會更加地驕縱自滿,可以將其誘敵深入,再甕中捉鱉、一舉殲滅。
他還讓朱元璋將那些想逃跑和投降的將領全部斬頭,以免軍心渙散!
朱元璋本就是聰明之人,即刻采納劉伯溫的戰術方案。
果不其然,劉伯溫料事如神,驕傲自大的陳友諒根本不聽取手下將士的勸告,一意孤行,最終被朱元璋打得落花流水,慘敗收場。
按照劉伯溫的軍事計劃,明軍一鼓作氣,接著將另一股勢力——張士誠的軍隊迅速滅掉。
隨後朱元璋又開展了北伐滅元計劃,彼時的元朝民心盡失,軍隊混亂。
朱元璋帶領的明軍一路北上,最終攻克元朝,實現一統中華的目標。
兩派相爭惹禍事上身皇帝授意病中下狠手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很快朝廷就分成了兩大黨派勢力,一派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這個派系的文臣武將都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他們是同甘共苦的兄弟。
另一派是江浙一帶的『浙東黨』,這個派系當中劉伯溫正是其首領。
正所謂『江山易攻,不易守!』『哪裡有人,哪裡就有江湖!』兩派之間勢如水火,矛盾很深。
朱元璋不言而喻地會偏向淮西黨,畢竟他們都是曾經和自己出生入死的『鐵哥們』。
雖然劉伯溫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功不可沒,但當統治者的政權穩固後,曾經的開國功勞也容易被淡忘。
加上劉伯溫在朝中擔任禦史中丞一職,這更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使,一心想為明朝建功立業的他還不顧情面,甚至建議朱元璋解除淮西派系的兵權,這當然讓劉伯溫成為所有淮西黨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所以,劉伯溫在這一場腥風血雨的朝堂鬥爭中生存艱難。
一聽到他的名字,出身草莽的淮西黨人恨不得將其碎屍萬段。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朱元璋這個人,他是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皇帝。
在他做皇帝之前,出身窮苦,經歷坎坷,曾一度淪為街邊要飯的叫花子。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生活經歷,後來成為帝王的朱元璋一方面對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他對權力欲望特別看重,朱元璋傾向於權力集中制,如果朝中有要臣表達出分割皇權的意思,必定會招致朱元璋的不滿,其結局肯定不會太好。
明朝時期,胡惟庸正是朝中的宰相。
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的宰相都有可能約束皇權,所以朱元璋一直對於這個宰相制約制度心存芥蒂。
但胡惟庸也是個貪圖權貴的人,他當時決定拉攏三萬多人和自己同盟,胡惟庸的想法一是自保,二是制約。
但他萬萬沒想到,朱元璋在發現此事後,居然將三萬多人集體殺頭。
從此事當中,胡惟庸深知朱元璋是怎樣的一個人了,於是乖乖地聽命於朱元璋。
他作為淮西黨的要員,深得皇帝的默許和支持,胡惟庸也代表淮西黨和浙東黨不斷抗衡。
兩派最終鬧崩的導火索是,劉伯溫殺了淮西黨頭目李善長的親信李彬。
於是,李善長借機煽動朝中各路人士排擠劉伯溫,明裡暗裡對其進行攻擊。
在這一場權利鬥爭中,劉伯溫自願退出,借口自己身體生病。
這才有了他第三次的告老還鄉的請求。
但朱元璋並沒有同意劉伯溫的申請,隻批準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養病,還時不時地宣劉伯溫帶病上朝,所以他的病情一直沒有好的起色。
朱元璋內心知道劉伯溫是淮西黨人的『死對頭』,他還是派胡惟庸去對劉伯溫的真實病情一探究竟。
胡惟庸是淮西黨人,很自然地對劉伯溫心生怨念,所以他稟告朱元璋:『劉伯溫這個人雖然是個能人,功勞也大,但實在是過於自傲,難以合群。
他此次生病確實嚴重,隻怕很難痊愈了。
《已翻譯成白話文》』
朱元璋聽聞後回復:『既然病情如此折磨人,就別讓劉伯溫受這份苦了。
《已翻譯成白話文》』其實,朱元璋一直擔心能力超群的劉伯溫是另一個『司馬懿』,他更擔心劉伯溫是裝病來蒙騙自己。
所以朱元璋才會授意胡惟庸,讓他找禦醫給劉伯溫的病開具了『特殊』的藥方,最後導致劉伯溫病情加重,很快離開人世。
雖說,胡惟庸和禦醫才是參與謀害劉伯溫的當事人,但這背後是老謀深算的朱元璋借他人之手,殺害了劉伯溫這個心腹大患。
結語
劉伯溫的真正死因已然無從考究,但後世之人對於劉伯溫這個人卻很膜拜,他被神化為『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傳奇人物。
雖然劉伯溫死後有很多人為之鳴不平,但在歷史長河的洪流當中,我們也不得不感慨:和其他能人志士一樣,劉伯溫作為明朝開國的第一謀臣,建功卓越,在侍奉朱元璋這位心狠手辣的皇帝時,同樣沒有逃脫最終被害的結局。
參考文獻
馬軍.朱元璋三招逼死劉伯溫[J].文史博覽,2012(10):59.曹正文著.古代文人幕後真相壺中書影[M].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