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是經過長期醞釀的一次兵變,主要的原因是朱棣不服朱允炆,導火索是朱允炆削藩。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就恢復了漢朝大封親王的做法,歷史上隻有一個漢高祖劉邦和朱元璋的出身如此低微,所以朱元璋很多時候都以劉邦為榜樣,在大封藩王這件事情上也是學習劉邦。
但是他就沒有仔細考慮考慮為什麼漢朝會發生七國之亂,以及後世的西晉為什麼會發生八王之亂。
當時有個人給朱元璋提過醒,如果大封藩王,幾代以後尾大不掉,必然會發生嚴重的內亂,朱元璋不但不聽還把此人下獄。
但是事實的發展果然不出這個人的所料,朱元璋先後分封了24個兒子和1個孫子為藩王,駐守在各地。
第一代藩王的能力素質都比較高,很多都是朱元璋親自教導的,或者宴請名師教育的,這些人就任藩王以後都還能夠勝任。
這對朱元璋來說是很好的消息,說明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於是堅定了封王的決心。
朱元璋本身對長子朱標是非常看重的,請來名師進行教育,自己也言傳身教,給朱標傳授治國理政的經驗,這使朱標成長很快,但是不幸的是,朱標在朱元璋之前就病死了。
這一下,讓朱元璋的傳位計劃落空了。
朱元璋雖然很難過,但是還要繼續重新立儲,最後確定立朱標的長子朱允炆,這對朱棣是個很沉重的打擊,他本想朱標死了,自己就有希望了,不料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朱元璋為了防止朝臣弄權,規定藩王可以疑問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候可以奉天子『密詔』靖難,同時為了防止藩王作亂,也允許後世皇帝削藩。
當時朱元璋分封的諸王中秦王、晉王和燕王的實力最大。
建文帝即位以後,立即開始削藩,先後廢掉或者殺掉了周王、代王、齊王、湘王,還把燕王朱棣的精銳騎兵調走,準備對朱棣下手。
朱棣聽取了姚廣孝的建議殺死了朱允炆派來逮捕朱棣的官員,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造反。
這時候在明王朝內部就開始分化了,朱允炆和朱棣是對立的兩派,其餘諸王特別是其中的實力派是雙方爭取的對象,但是這些藩王也知道這次事件是因為削藩引起的,如果支持建文帝,鎮壓了朱棣,那自己也不會有好結果,所以公開支持建文帝的就兩個——遼王和谷王。
而暗中支持朱棣的就比較多了,那些被廢的王——周王、代王、齊王、岷王——全都支持朱棣。
朱棣知道寧王手下有一支精銳騎兵——朵顏三衛,寧王還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猶豫不定。
於是朱棣就親自去見寧王,見到寧王以後,朱棣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自己的苦衷,要求寧王給自己說情,自己這樣做都是被逼的。
寧王失去了警惕性,此時和朱棣一起來的人早就把朵顏三衛的人收買了。
幾天後,寧王在城外給朱棣餞行,突然伏兵四起,朵顏三衛也歸順燕王了。
寧王被劫持,被迫支持燕王了。
朱棣也得到了8萬精銳騎兵。
秦王和晉王都已經到第二代了,他們的實力也不弱,所以對建文帝持支持態度,但是也沒有挽回建文帝的敗局。
就這樣,朱棣打到了南京,奪取了政權。
朱元璋當年定下的分封諸王,夾輔中央的政策沒有效果,反而引發了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