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太平鼓是西北地區特有的民間藝術,其集鼓樂、健身、娛樂、軍演為一體,以鼓聲低沉而渾厚,鼓手人鼓合一,氣勢雄渾而名揚四方,有『天下第一鼓』之美譽。
關於蘭州太平鼓的起源卻爭論不斷。
目前,大體形成了三種觀點:其一,依據民間傳說,明朝初期,徐達、馮勝等奉命西征元軍殘部,為攻克永登(一說王保保城)而制作太平鼓。
其二,民國時學者張維認為,蘭州太平鼓源自古代的軍屯習俗。
其三,曹燕柳先生認為,蘭州太平鼓的源頭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在熙河(今甘肅臨洮、臨夏一帶)地區創始的訝鼓。
這三種說法,有的源自傳說,可信度低;有的經不住推敲,需要進一步的探究;有的資料單一,不足為憑。
宗效金 蘭州宗氏後裔
蘭州宗氏後人宗效金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流傳在宗氏家族內部的太平鼓起源傳說。
宗氏家譜記載,創始太平鼓的人是蘭州宗氏祖先宗正龍,他曾為徐達的部將,在攻克王保保城的戰鬥中制作了一種長筒鼓。
宗氏家譜的記載,給人們研究太平鼓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證。
家族傳說
明初,為了消除邊患,明政府在將大批江南罪犯充軍甘肅的同時也遷來了大批山西晉南居民。
這些移民填補了甘肅的人口不足,也推動了本土文化的發展。
他們帶來了各地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甘肅的民間習俗及生活方式。
宗氏家族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來甘肅的。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講古今。
這是鄉村中特有的文化傳承方式。
我和許多小孩坐在大炕上,聽老人們講述家族故事、三國隋唐。
聽老人們講,我們宗氏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蘭州人。
我們宗氏原先居住在南京石頭巷,明朝初年從江南遷到蘭州。
我小時候,還看到過一幅畫像,是我們宗氏家神的形象名叫叭蠟蟲蝗,為人形雞首,有三隻眼睛。
據說這幅像就是從南京帶來的。
我們近些年到南京中華街進行過調查,但沒有找到石頭巷。
《宗氏家譜》記載,蘭州宗氏先祖名叫宗正龍。
明初,徐達、馮勝率軍進攻西北的殘元勢力,宗正龍也隨軍來甘肅。
家譜記載,宗正龍為徐達副將。
我們查了不少資料,隨徐達西征的副將沒有姓宗的人士,我想應該是徐達的部將。
一場大戰
在蘭州太平鼓的起源的三種觀點中,第一種觀點流傳最廣,但專家們對這一種說法持懷疑態度,理由是徐達到過定西等地,但沒有到過蘭州。
因此,專家認為既然徐達沒有到過蘭州,那麼關於徐達利用蘭州太平鼓攻占永登或王保保城的記載就靠不住了。
然而,宗氏家族家譜的記載卻是這樣的:
明初,明軍在蘭州的戰鬥發生過波折。
明軍攻占蘭州後,進抵黃河一線,沒有繼續進攻。
結果,王保保發動反擊,蘭州城被圍。
明軍隨即發動第二次西征。
當時,定西是明軍進攻王保保的前沿。
徐達同王保保發生大戰於沈家嶺,就是距離定西不遠的車道嶺。
此戰,元軍戰敗,王保保隻身逃走。
王保保圍攻蘭州時,在黃河北和蘭州城東修建了兩座城堡,人們都稱為王保保城。
我們家譜記載,宗正龍作為徐達的部將,曾率軍在黃河北岸的王保保城,同元軍發生過激戰。
為攻克王保保城,宗正龍想了一個辦法,把短兵器放入鼓內,裝扮成社火隊,混進王保保城內,裡應外合,一舉攻克城堡。
關於徐達沒來蘭州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看待:當時,蘭州僅為縣級建制,歸臨洮府管轄。
我認為,明軍獲勝後,徐達不來蘭州也在情理中。
一副對聯
明軍控制河西後,宗正龍又被調往他處。
後來才到蘭州落戶,解放前,宗氏後人非常熱衷打太平鼓。
至今,還有宗氏後裔恪守著他們祖先留下的太平鼓舞者的裝扮。
宗正龍後來護衛劉伯溫來到蘭州。
民間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發現西北有龍氣,就派劉伯溫來到西北斬龍脈。
這個故事在西北流傳得非常廣。
蘭州的南山地形如同一條巨龍,龍頭在龍首山上,尾巴在黃河中,劉伯溫在將龍脖子斬斷後,血流的山坡,人們就稱之為紅山根。
劉伯溫還在龍身上修築了四個墩子,意思是像民間灸艾那樣把龍的脈氣灸掉(此四個墩子實為清中期所建的烽火臺)。
斬完龍脈後,劉伯溫將宗正龍改名為宗鎮龍。
宗正龍後在紅山根落戶,宗氏在此聚族而居形成宗家莊。
明成化十年,皋蘭山山體滑坡,宗家莊被埋,宗氏後裔就四散而去。
宗正龍到蘭州定居後,還舉行盛大的慶典。
在今天解放門附近紮了一個彩門,形狀如同海棠,人們稱之為海棠門。
宗正龍寫了一副對聯: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
橫批是『太平盛世』。
在對聯裡宗正龍第一次將長筒鼓命名為太平鼓。
如今臨洮縣何家山鄉康家峽有個峽灘村,那裡居住有一支宗氏後裔。
那裡的社火隊中裝扮與眾不同,戴烏巾,穿皂靴,和舞臺上的武松裝扮相似,有明人風格。
可以這樣說,宗正龍傳下的太平鼓舞依舊在我們身上延續著。
我說這些事的目的,僅僅是為提供資料而已,以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真正揭開太平鼓的起源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