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標多次頂撞朱元璋,為何朱元璋舍不得廢掉他呢?《網路歷史》

太子為國家之根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上太子,距離天下權力的中心——皇位,就隻剩下一步之遙了。

可是太子這個位置,一點也不好坐,稍有不慎,就會從高處摔得個粉身碎骨。

隋朝的廢太子楊勇、唐代的李建成就是前車之鑒。

可是凡事也有例外,朱標這個太子位置就坐得很穩。

朱標多次頂撞朱元璋,朱元璋依然沒有動過廢除太子的念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朱標是嫡長子。

朱標生母是誰,這一點歷史學家是存在爭議的。

我們一般認為,朱標是馬皇後所生;也有少數人認為馬皇後沒有兒子,朱標為李淑妃所生,寄養在馬皇後的名下。

根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作為老大,不管生母是誰,朱標的嫡長子的身份都是板上釘釘的。

朱元璋因為年少時家庭貧困,親人離散,顛沛流離,屬於晚婚晚育的一類人。

朱元璋正立志平定天下,剛剛打下太平郡,朱標出生的消息就傳來了,仿佛冥冥中預示著天下太平的到來,朱元璋興沖沖地指著腳下的一座山說:『到這座山的,不愁沒有子嗣』

朱元璋這個人做事情很有計劃,想得也很長遠。

他在洪武六年成書的《祖訓錄》和洪武二十八年重新修訂成形的《皇明祖訓》序裡均提到:『朕觀自古國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

當時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於海內,民用平康』作為開國皇帝,他很自覺地承擔起為後代立萬世之法的責任。

加上朱元璋這個人做事很喜歡從古代尋找理論依據,嫡長制繼承制度,就是朱元璋認為最好的皇位繼承法則。

所以打心眼裡,朱標是唯一的繼承人。

其次,治國方針的轉變。

朱元璋熟讀歷史典故,深知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

所以他對自己的定位和對朱標的定位是存在明顯的差異的,他是開國之君,要立萬世之法。

明朝剛剛建立,元朝很留下的很多弊端無法一時改變,朱元璋想到的辦法就是嚴刑峻法,他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而對朱標的定位是守成之君,等朱標繼位,國家的基本狀態已經平穩,經濟已經得到恢復,君主需要做的就隻是『當守祖法,不可輕改』

所以,朱元璋並不想把朱標培養成一個好戰的君王,而且完全按照傳統儒家的方式培養,朱標身邊老師是儒學大佬,身邊的同學是儒學新秀,教學內容為儒家經典,目的是把繼承人養成一個崇高的道德模范,讓萬民頂禮膜拜。

朱元璋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朱標鏟除障礙,鏟除障礙的過程自然和朱標仁愛的理念產生沖突,朱標總是以儒家的仁愛思想作為武器,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

太子仁愛,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後世皇帝應該有的基本素質。

盡管父子的治國理念有沖突,但也無傷大雅,反而在朱標的一再堅持下,朱元璋也逐漸調整自己的治國策略。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朱標死後的第三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說道要廢除嚴刑峻法,這是朱標的成功,可惜他看不到了。

最後,朱標註重親情。

朱元璋從小就飽受生活的折磨,父母早亡,兄弟姐妹天各一方。

可親情一旦沾染上權力和利益,就很容易變質。

朱元璋大哥唯一的兒子朱文正,在朱元璋最需要的時候前來投靠,朱元璋和馬皇後把他當做自己的親兒子來養,一手將其培養成名震天下的大都督,可即便如此,因為賞賜不均,朱文正還是心態失衡了,甚至想著背叛朱元璋,被朱元璋失手打死。

朱元璋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可是朱文正留下的唯一兒子朱守謙居然重蹈父親的覆轍,辜負了的信任,從而加深了朱元璋對身邊的人的不信任。

朱元璋也註重夫妻感情,與他共患難的馬皇後去世時,猛漢落淚了,自此以後,他再也沒有立後,性情也變得更加暴虐了。

越是得不到越顯得彌足珍貴,朱標很註重親情,這一點,讓朱元璋很是欣慰。

朱標的弟弟犯錯,朱標從來沒有想過落井下石,而是想方設法營救。

若是朱標能當上皇帝,兄弟鬩墻的概率就會變得微乎其微。

朱標註重親情,馬皇後將其撫養長大,教導承認,馬皇後去世後,他就將馬皇後救朱元璋的場景畫成一幅畫,放到懷中,時時紀念。

朱元璋和朱標吵架,追著朱標打,懷中的畫像墜落,朱元璋看到畫中場景,悲從中來。

對於這麼重感情的兒子,誰人不愛?

總而言之,朱標雖然經常忤逆朱元璋,但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忤逆,以天下為出發點。

朱標有嫡長子的身份加持,辦事能力不錯,敦厚仁愛,又懂得愛護弟弟,所有的一切,讓他這個太子位置坐得也算是有驚無險,但做太子畢竟壓力過大,高處不勝寒,早早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