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麼沒人跟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網路歷史》

在中國封建時代,講究多子多福,重家庭興旺。

又因國家普遍承認一夫一妻多妾制,家中稍有資產的男子,都免不了身邊常伴幾位紅粉佳人。

更不用說當時無論是地位還是身家都排名第一的”天子”了。

作為萬人之上的皇帝,後宮佳麗三千,除了忙於前朝政事,後宮生兒育女的步伐也從來沒有停下。

除了少數皇帝恰巧完美避開天時、地利、人和裡任意一種,一生子嗣艱難之外,其餘的皇帝都有無數兒女常繞膝下。

比如明朝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政治野心強,身體素質好,精力旺盛,在生兒育女這塊也不甘落後。

在他的一生中,後宮女子給他生下的孩子就有四十二個,其中兒子二十六個,女兒十六個。

這個數字也真的可以算得上是”高產”了。

按理來說,在關系詭譎莫測的皇室裡,先撇開因母系身家背景較高且明顯站隊而對局勢有所影響的部分公主來說,單單二十六個皇子就足夠攪亂皇室裡的一團風雲。

但偏偏,在朱元璋在位時期,其餘的二十六個兒子,都沒有一個敢和當時的太子朱標爭奪最可能登上至高無上的皇位的太子之位,甚至連最出色的燕王朱棣都不敢與之爭鋒,選擇了隱忍。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繼續推行嫡長子繼承制,朱標地位難撼動

在封建時代,無論民間還是皇室,沒有極其特殊的原因,都必須遵循古制、古訓。

一是出於孝道,二是封建時代為維護皇室統治而推行的儒家思想等文化思想也造就了這一現象。

而自商朝起,或者更準確說自周朝起便橫貫了整個封建年代的一項宗法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正式定於西周時期,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所生的長子。

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則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

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

嫡長子繼承制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而在明朝《大明令·戶令》中就有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這就是明代堅決推行嫡長子繼承制的最好證據。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太子朱標失賢失德且天命不允,否則只要還是朱氏一族統治天下,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朱標的其他兄弟,都不能隨意暴露出自己的野心。

朱元璋手段強硬,且朱標深得人心

朱元璋怎麼奪得皇位稱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沒少了解,而他杯酒釋兵權的事跡也沒少聽。

對於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皇帝和父親來說,自己扯大旗可以,卻絕對不會允許自己家的孩子也跟著學。

同室操戈、兄弟反目,是他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他處處表現出對於嫡長子朱標的愛重之心,在行動和言語中都給朱標和其他兒子做了區分,硬生生壓下了其他兒子浮出水面的野心。

而朱標也許沒有朱元璋那樣的魄力,其能力卻足夠安邦興國,且為人仁厚,在皇子中威信頗高,為大多朝臣所看好。

在威嚴且實力強大的父親表現出了非常明確的意見,且真切地與朱標感情深厚,而朱標本人也挑不出多大毛病,其他兄弟也就都默認了其上位兄弟們的待遇會比其他兄弟上位好了不止一星半點,也就都壓下了蠢蠢欲動的心。

如果不是後來朱標身死,朱元璋去世,而新帝根基尚淺就想削潘動搖潘王地位,燕王朱棣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踹開侄子自己上位。

隻能說時也命也。

小結

非朱元璋的其他二十多個兒子不想跟嫡長子朱標爭奪距離皇位最近的太子之位,而是不敢和不想。

父親威嚴手段強硬,決心十分明確,哥哥仁厚和善,待人接物處理得當,對弟弟也好。

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當然也就沒人敢冒死去出頭了,朱棣也是一樣。

直到後面朱標、朱元璋去世後,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轉移到朱棣這邊的時候,他自然就沖沖沖去踹掉指手畫腳的侄子搶皇位了。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