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問:我大明京城固若金湯誰能攻破?劉伯溫答九個字,真準。《網路歷史》

對於朱元璋來言,雖取得了天下,但他的危機意識還是非常強的。

比如八次對蒙元的用兵,徹底打垮了蒙元在漠北地區的霸主地位,使得許多部落紛紛脫離蒙元。

這樣一來,就暫時形成了一片散沙狀態,對新生的大明,就不會構成啥大威脅了。

當然在打擊蒙元的同時,朱元璋也沒閑著,開始對內進行整頓——最初是整頓,朱元璋應該是沒想過多殺戮。

這點其實從他對劉伯溫的使用和冊封上,就看得一清二楚。

劉伯溫身為朱元璋手下的第一智囊,一直被朱元璋視為自己的『張良』,可最終卻被冊封了個『誠意伯』封號。

所謂,公、侯、伯、爵,瞅瞅這地位,這是『張良』應該待的地方嗎?

朱元璋之所以非要這樣薄情,無非是因為在他的手下,早已經形成了兩大派系。

一派系是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這是朱元璋的起家老班底。

另一派系則是,太子老師宋濂和劉伯溫領銜的江浙派系。

這兩個派系是明顯不和。

而朱元璋則正是利用這兩派系之間的爭鬥,他搞平衡,當裁判。

所以若把劉伯溫提到上前,淮西舊將必會鬧起了。

朱元璋不傻,明白這些。

雖虧欠了劉伯溫,但很快朱元璋就啟用了楊憲,他可是被劉伯溫看中的人。

楊憲之後,朱元璋再重用胡惟庸,這是淮西派系的人——哪料胡惟庸卻要謀反,於是大開殺戒了!

雖朱元璋生前一再壓制劉伯溫,但哪料劉伯溫的名聲卻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響。

以至於後來,都有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說。

而他跟朱元璋之間的許多記錄,也就一再出現在各種史料之中。

比如,今兒要說的這件事。

在朱元璋開國大明,定都南京後,有一天他叫上劉伯溫,兩人一起在南京城頭上溜達,朱元璋就問劉伯溫:『你看我大明的京都,城墻這麼高大巍峨,堪稱是固若金湯了。

你認為誰能攻破我的京都?

劉伯溫笑著說:『人實不是踰,除是燕子!』意思就是說:尋常人是怎麼可能攻破呢,隻有燕子才能飛入。

朱元璋聽聞後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的江山永固了。

卻根本沒料到,劉伯溫這句話是一語雙關。

根本不是稱贊,而是告訴朱元璋,你兒子朱棣日後,就能破南京城,進來當皇上。

因為朱棣被封為燕王。

所以,燕子是暗指朱棣!原來劉伯溫已經算出來了朱棣會當皇帝。

《出自《遵聞錄》》

當然,這個記載,是不能當真的,僅看成劉伯溫的一個傳說就罷了。

不過,卻能從這個記載中,看出劉伯溫在後世之中的影響有多大。

同時,更能看出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給明朝造成了怎樣的一種復雜情感。

如文中,朱元璋自信的這一問,就是表明了他對朱棣篡位的想不到,大有否認朱棣的意思。

同時通過劉伯溫的回答,即表達了對劉伯溫的同情,畢竟遭到了朱元璋的打壓。

又通過他之口,為朱棣洗白。

畢竟,他看出朱棣有天子氣,還親口給予了承認。

所以,筆者才說朱棣的『靖難之役』,對大明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以至於都變得有些『精神分裂』了——你說不承認朱棣吧,但朱棣卻的確雄才大略。

你說承認朱棣吧,可他跟老爸一樣弒殺殘忍,更得位不正。

這大概就是大明後世,對靖難之役的尷尬所在。

最終隻能用劉伯溫虛晃一槍,表示:這一切都是天意。

就如《遵聞錄》中最後無奈地說道:蓋帝王之興,天地為之預發其象如是!

意思就是說:帝王的事,誰當皇上,老天爺已經提前安排好了。

隻有如劉伯溫這樣的人,才能看出玄機來。

所以咱也就都歇了吧,別再說啥了,隻需贊一聲,劉伯溫算得真準!如此一來,就化尷尬為坦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