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蝗災、饑疫爆發,將少年朱元璋逼入絕境,鄉人拿出一物救急。《網路歷史》

至正四年《1344年》是元朝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對未來的大明朝也極為重要,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元朝陷入一個特大饑荒期,百姓流徙嚴重,盜賊竊發,民間人相食,即便朝廷加大了管控以及必要的賑災,但還是解決了問題,以至於各地農民起義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從此中原大地不再平靜。

而未來的大明建立者朱元璋的人生也在這一年發生了改變,這一年,他的父母和哥哥死了,死在了天災中。

說起來,元朝歷史上的天災似乎格外的多,雖然元朝的統治時間還不到百年,但這百年間出現的天災比別的朝代三百年時間裡出現的還要多很多。

而在元朝的眾多皇帝中,又以元順帝時期出現的天災最多,這至正四年開始的特大饑荒期就是元順帝親政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持續三年的饑荒徹底動搖了元順帝的統治,也動搖了元朝的根基。

至正四年開始,中原大地出現了諸多的天災,黃河決堤引發的水患、旱災、地震、蝗災、饑荒以及瘟疫等等,一個接著一個,不僅讓朝廷應接不暇,更是讓百姓苦不堪言,腹裡和河南行省之地災禍嚴重,百姓大流徙,盜賊竊發,官兵屢禁不止,而最重要的是天災引發的糧食短缺問題,百姓流徙本就讓糧食種植和收割數量減少,而旱災和蝗災則讓田裡的莊稼成片成片的顆粒無收。

元朝時期的乃賢在《潁州老翁歌》中對當時的天災有過比較詳細的描述,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河南年來數亢旱,赤地千裡黃塵飛。

麥禾槁死粟不熟,長鑱掛壁犁生衣。

旱災、蝗災、饑荒和瘟疫洶湧而來,百姓應接不暇,明天和意外,誰也說不準哪個會先來,詩中還說:『一家十口不三日,藁束席卷埋荒陂』即便是朝廷加大賑災力度,但民間還是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而更多的是人們一個個相繼死去,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死亡的。

《明史·太祖本紀》有這樣的記載:『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

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老朱家應該是世代生活在底層,朱元璋祖上數次遷徙,到了朱世珍時期,遷到了濠州,朱世珍娶妻陳氏,生了四個兒子,朱元璋是最小的,當時一家人雖然生活清苦,但到底一家人平平安安。

但到了至正四年,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遇到了這場改變歷史的大災難,旱災、蝗災、疾疫相繼爆發,然後少年朱元璋就成了一個孤兒。

而這個孤兒還沒有來得及為未來而愁苦,就已經陷入了絕境。

朱家本來就窮,又遇到了這樣的大災荒,而父母和大哥又去世,老朱家一下子失去了三個頂梁柱,這樣的打擊對於十七歲的朱元璋來說可想而知,而且,三個大人去世之後,朱元璋和二哥不僅沒錢為逝去的父母和大哥購置棺材,甚至連塊埋骨之地都沒有,這真的有點叫天天不靈的感覺。

朱元璋兄弟倆求遍了鄰裡,都沒人願意提供土地讓朱元璋的家人埋進去,最後還是鄉裡一個叫做劉繼祖的人,聽說了朱元璋的遭遇,給了朱元璋一塊地,讓兄弟倆將父母和大哥給埋了,雖然地方不大,也沒有棺材,但好歹是入土為安了。

劉繼祖能在那樣的情況下拿出一塊地來救朱元璋的急,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也讓朱元璋記了一輩子。

埋了父母和大哥,十七歲的朱元璋變成了一個孤兒,沒有了依靠,也沒有求生的本領,於是朱元璋進入皇覺寺為僧。

但皇覺寺也不是世外桃源,很快也給饑荒擊中了,朱元璋被迫外出各地輾轉化緣,基本就是成了一個叫花子,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

到了至正八年,特大饑荒期過去,朱元璋回到皇覺寺,但此時的天下已然打亂,在皇覺寺的朱元璋無法做到遠離塵世,最終還是在湯和的勸說下投奔了郭子興,開始征戰天下。

經過十五年的艱苦經營,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大明朝正式建立。

此時的劉繼祖早已經去世,但朱元璋始終沒有忘記劉繼祖的恩德,於是在大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追贈劉繼祖為義惠侯,劉繼祖的妻子婁氏也被追贈為侯夫人。

朱元璋親自寫文祭奠劉繼祖,而劉繼祖的後代也因此受到了蔭庇。

劉繼祖生前雖然沒有得到朱元璋的報答,但惠及後代,這對劉家來說是莫大的榮幸。

當初劉繼祖是鄉裡的一個富戶,不過是出於好心拿出了一塊地救了朱元璋的急,或許劉繼祖當時拿地的時候也並沒有想到朱元璋將來會報答,畢竟當時朱元璋家裡窮得叮當響,吃了上頓沒下頓,能有什麼出息呢?

但誰也沒有想到,朱元璋竟能在元末一路打怪升級,登基為帝,而劉繼祖的善心也得到了回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