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陳府抄家時,8歲的陳子善怒吼道:『我祖父為你擋下9箭,我父親為你戰死沙場,為何要抄我家?
』朱元璋不惱怒,他微微一笑:『朕隻是抄你家而已,你應該感謝才對』
陳子善是開國功臣陳德的孫子,陳德跟朱元璋是老鄉。
朱元璋在濠州起義之時,陳德便一直追隨他左右,曾救過朱元璋的性命。
後來,陳德的兒子陳鏞因胡惟庸案,被定為謀反,雖然陳鏞已戰死沙場,但朱元璋將陳家抄家,削除爵位,而此時的陳子善並不知道原因,自然很難接受。
1352年,元末百姓苦不堪言,饑荒愈發嚴重,此時的朱元璋在黃覺寺當和尚,住持便讓他們出去討飯。
而朱元璋出來不隻是討飯,而是為了謀更好的出路。
而在此時,朱元璋的發小湯和給朱元璋寄信來,讓他去參軍。
朱元璋沒有退路,便隻好答應。
後來,朱元璋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曉勇,在郭子興帳下屢立奇功,被封為大將軍,手下已有湯和跟徐達兩員虎將。
1353年,陳德也打算投靠義軍,加入抗元的隊伍中,他觀察各路義軍,發現隻有朱元璋做事最公道,人也比較豪爽。
於是,陳德毫不猶豫地加入朱元璋隊伍中,因其曉勇,逐漸成為朱元璋隊伍中的骨幹。
後來,朱元璋發現郭子興這人心胸狹窄,便拉著這些骨幹出去單幹,其中就包含了陳德。
後來,郭子興在對抗元軍的戰場上戰死,臨死前留下遺囑:將帥位傳給朱元璋。
此後,朱元璋勢力不斷壯大,已有與割據一方的陳友諒、張士誠一決高下的實力。
陳友諒野心勃勃,他打算跟張士誠聯合起來滅掉朱元璋,但是張士誠是個保守派,喜歡享樂,安於現狀。
雖然三方還未開戰,但這三人都各懷鬼胎,戰爭一觸即發。
起初,朱元璋打算攻打張士誠這個軟柿子,但經過劉伯溫分析:陳友諒是個好戰分子,你不去打他,他就來打你,就算跟陳友諒打起來,張士誠也不會來攻打我們。
綜合利弊,朱元璋決定先攻打陳友諒這個勁敵,然後再打張士誠,最後消滅元軍。
為了不被元軍攻打,朱元璋采用了謀士朱升的妙計『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如此一來,就算跟陳友諒打起來,也不會有其他人中途偷襲。
雖然在那時,朱元璋也算的割據一方的霸主,但隻有20萬士兵,而陳友諒有60萬大軍,實力懸殊太大,朱元璋隻能智取,不能跟陳友諒蠻幹。
1363年,朱元璋跟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此戰關系著兩人的命運,因此雙方都派出實力勇猛的武將和士兵,戰爭一觸即發。
雖然,朱元璋一點都不怕陳友諒,但兩軍兵力相差太大,朱元璋一開始便處於下風,之後朱元璋的戰船被擱淺了,陳友諒大喜,派出虎將張定邊去除掉朱元璋。
而朱元璋還未發覺危險將至,張定邊已悄悄逼近朱元璋的船隻,於是,他命人朝朱元璋所在的船隻放箭。
只要朱元璋一死,對方必定軍心渙散,群龍無首。
然而就在張定邊幻想著朱元璋被殺的場景時,陳德跑出來擋在朱元璋面前,為他活生生擋了9箭,而陳德因此身份重傷,同時也為朱元璋爭取了救援時間。
看著受傷的陳德,朱元璋心痛不已:『今日你救命之恩,來日,我朱元璋定不會忘!』
眼看張定邊火力越來越猛,朱元璋為了保住手下,便主動與張定邊談合。
可是張定邊那肯,一定要除掉朱元璋去領賞。
於是對他們說:『只要朱元璋跳河,我就放過這些人』
而在此時,一個叫韓成的將軍換上朱元璋的衣服,他怒罵張定邊,而張定邊那邊的人直接一箭將他射入河中。
看見韓成掉入河中,張定邊以為朱元璋已經死了,便放緩了攻勢。
此時,常遇春趁此機會,悄悄劃一艘小船救走了朱元璋。
此次朱元璋算是死裡逃生,而陳友諒也在此戰中被亂箭射殺。
鄱陽湖之戰後,朱元璋算是除掉了陳友諒這個勁敵。
後來,朱元璋便對這些功臣們封賞,而陳德被封為臨江候,世襲罔替,後代子孫都可以繼承他的爵位。
有了朱元璋的封賞,陳德打起仗來,更加賣命。
之後他征討張士誠,北伐元軍,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戰功。
令人遺憾的是,他後來舊傷復發,在回鄉後不久便去世了。
朱元璋念陳德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特追封他為『杞國公』。
陳德死後,陳德兒子陳鏞世襲了他的爵位。
可是陳鏞實力不如父親,在31歲時便戰死沙場。
對此,朱元璋十分惋惜,讓陳鏞7歲的兒子陳子善世襲臨江候爵位。
而朱元璋念陳家有功,便處處照顧小孩。
可是,後來胡惟庸因涉嫌謀反,被朱元璋問罪,牽連高達幾萬人。
而陳家的家奴告發陳鏞曾參與謀反,而陳鏞已去世好幾年,朱元璋隻能將陳府抄家,削除陳家爵位,並未追究陳家人的責任。
而此時的陳子善年幼,不知道父親的過錯,隻知道祖父和父親的功績,便開始責備朱元璋,而朱元璋也不惱怒,他念在陳家舊情上,並未跟小孩子計較。
其實,陳子善沒有被朱元璋處死,一是因為他年幼,對大明江山構不成威脅,而是陳家爺孫二人都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而朱元璋不能恩將仇報。
大家都說朱元璋殘忍,但他所殺的功臣隻不是為了朱允炆以後能坐穩皇位,其實再冷血的帝王也有柔情的一面,而朱元璋對待陳家也算是禮遇相待了。
對此,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