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的官方命令被稱為『聖旨』,而皇帝的一言一行,以及思想認知都會通過他們的聖旨體現出來,比如號稱最浪漫的聖旨是漢宣帝『不棄貧賤、故劍情深』、暗示自己絕對不會拋棄發妻的聖旨,號稱最通俗的聖旨,則是朱元璋用來對付沿海倭寇們的一道聖旨。
這道聖旨上面的內容十分搞笑:『……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當時,登州《地處山東半島》沿海倭寇肆虐,朱元璋了解情況後下的這道白話聖旨主要是為了方便百姓們理解皇帝的意思,另外,明初的聖旨也確實受到元朝的通俗化影響。
不過,朱元璋曾經下過另一道跟倭寇有關的聖旨,從歷史走向來看,這道聖旨的內容就顯得有些『笨』,它上面短短的6個字直接影響了明清時期中國的前進狀態,足以證明海禁並不是清朝的首創,早在明朝時期就有了雛形。
事實上,朱元璋下定決心實施海禁,跟元朝的一段歷史也有關系。
由於鄰國日本不肯效法高麗奉元朝為宗主國,『倔強不臣』,忽必烈在公元1274年派遣軍隊遠征日本,不料由於臺風的襲擊,元軍在海上死傷無數,這一計劃破滅,日本也因此興起了拜『神風』的活動。
所以,朱元璋實行海禁的重要原因,就是防止倭寇作亂。
謝肇淛《五雜俎》記載:『元之盛時……罔不賓服,日本倔強不臣。
阿拉罕以師十萬從征,得還者僅三人』再加上朱元璋爭奪天下時,敵對勢力張士誠等接受過外國商團的支持,讓他開始排斥這樣的海外貿易。
朱元璋實行海禁前,派出使者趙秩去見日本天皇,沒想到趙秩反而遭到戲弄,最後被殺,以上種種讓朱元璋下定決心以後『經略沿海,設備防倭』,然後有了那道『片板不許下海』的著名聖旨,為的是禁止民間百姓私自出海貿易,杜絕海民與倭寇勾結的行為。
客觀來說,朱元璋的這道聖旨有他考慮精密的地方,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利處並沒有多過弊端,再加上清軍入關後,對明朝時期的海禁采取『依樣畫葫蘆』的照搬策略,比如順治皇帝就在1655年下令『無許片帆入海』,防范反清勢力,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的與世隔絕。
而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雖然戰敗,卻依然堅持『閉關鎖國』,這4個字直接導致中國在近代落後於世界百年,對大眾的思想產生了不少消極影響,比如乾隆皇帝的『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觀點就遮擋了無數士大夫的眼目。
所以說,『片板不許下海』這樣的聖旨,雖然方便了明清兩朝皇帝管控沿海,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卻直接導致中國的科學技術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實在稱不上什麼英明的聖旨,反倒成了教科書上的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