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用錦衣衛屠殺數萬大臣,朱棣還嫌不夠用,明朝皇帝真奇特。《網路歷史》

朱元璋、朱棣等明朝皇帝,除了從制度上分散政府權力以加強皇權外,還用一些非正常手段監控臣民。

朱元璋及其後繼者在嚴刑峻法之外,使用廷杖等手段挫殺官員的鋒芒,並以文字獄鉗制知識分子的思想。

明朝還發展了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特務系統: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

這些非正常的統治手段為明王朝蒙上了陰鷙的面紗。

||酷刑:挫殺官員的鋒芒

政治上的專制集權需要從法律,教育和思想控制等方面來鞏固。

洪武時期,朱元璋先後頒佈《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文誥,這些都是完全以君主個人意志制定的。

洪武三十年(1397),即朱元璋死去的前一年,頒行《大明律》,這是繼《唐律》之後中國歷史上的另一部重要法典。

明律條文簡單,但是嚴酷異常。

終明一代,凌遲、梟首、族誅的案例達數千件,棄市達萬餘件。

特別是明初,刑法極其嚴酷,加上皇帝屢興大獄,被殺官員動輒以萬計。

京官每天早晨入朝,必定與妻子兒女訣別,到傍晚如果平安無事,則相慶多活一日。

所以很多文人都不願意做官。

這樣的嚴酷刑法,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腐敗的發生,另一方面是為了徹底壓制顛覆朝廷的企圖。

殺人立威是封建帝王慣用的手法之一。

明朝建立後的一段時間,朱元璋借題發揮,大興文字獄。

凡被認為有損皇帝尊嚴、違背皇帝旨意的言論、文字,當事人都將被處以極刑。

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在一則賀表中用『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贊揚朱元璋,但朱元璋認為其中的『生』字暗指自己曾經出家為僧,『光』指其剃光頭發,『則』與『賊』字音相近,所以處死了徐一夔。

這樣捕風捉影的做法,無疑隻是為了在知識分子中造成恐怖氣氛,讓他們臣服在皇帝的權威之下。

對官員壓制還有一個殘酷的手段,這就是有名的『廷杖』。

廷杖並不是在太和殿上就痛打官員臀部,而是在午門執行的。

廷杖時,有太監在側監視,眾官身穿紅衣陪列朝堂,左為中使,右為錦衣衛,各30人,下列旗校百人,手執木棍。

宣讀廷杖命令之後,一人用麻佈兜從肩部套住受刑者上身,使之不能左右移動,一人綁住受刑人雙足,露出臀部受杖擊。

被廷杖者如果僥幸不死,也必須剜去壞肉,醫治數月才能痊愈。

如果監督的太監說一句『用心打』,那此人必死無疑。

終明之世,廷杖不絕於書。

武宗正德時期,諫阻皇帝南巡的164名官員被廷杖,死亡11人。

世宗時期因為大禮儀之爭,廷杖134人,死亡18人。

堂堂尚書、翰林被當廷杖斃,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嚴酷的刑法使明初的政治相當清明,但是這種恐怖統治是不能長期使用的。

尤其在明後期,刑法利器掌握在宦官手中,經常被濫用,使得政治迅速腐敗,滿朝皆無正人,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特務:在恐怖中尋求長治久安

明代的特務機構,無論在規模上,在權力上,還是在組織結構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它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能對很多重大案件做出直接處置。

起初,朱元璋任用的親信密探名曰『檢校』, 任務是專門負責偵察探聽在京大小衙門的不公、不法官吏及風聞之事,事無大小,全部上奏。

洪武十五年(1382), 朱元璋在南京設立一個專門保衛皇帝,並從事秘密偵緝活動的軍事特務機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錦衣衛。

錦衣衛的前身是拱衛司,洪武三年(1370)改為親軍都尉府,本是皇帝的警衛機構,有一支專門的軍隊。

錦衣衛又添設了專門的法庭和監獄,這一改變有其特殊的原因。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

錦衣衛負責偵緝刑事的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處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5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

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

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萬之眾。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著特別強烈的欲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地擴大了。

錦衣衛頭目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

如成祖時的紀綱、武宗時的錢寧,在他們掌權時,上至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

對他們的意願只要稍有忤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

明初著名的內閣大學士解縉,就是被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活埋進積雪而死的。

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

朱元璋晚年,鑒於錦衣衛非法濫殺太甚,命盡焚錦衣衛刑具,將獄中拘禁的囚犯交付刑部處理,明確地禁止了『詔獄』,將王朝司法權重新歸還給三法司。

然而,朱元璋這些舉措並沒有使『詔獄』就此真正消失,後世的皇帝根據自己的需要,使錦衣衛及詔獄的禍害愈演愈烈,成為明代最大的弊政之一。

東廠的發明者是成祖朱棣。

他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侄子的皇位後,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

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

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

朱棣在起兵過程中得到過一些宦官的有力幫助,他覺得臣官比較可靠。

於是他在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北京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因此被命名為東廠。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

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東廠和錦衣衛,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系,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憲宗成化年間,京城出現妖人煽惑造反,雖然被錦衣衛和東廠一網打盡,但是憲宗仍感刺探力量太薄弱,於是de增設西廠。

令心腹太監汪直掌管,幾個月內其規模就超過了東廠,但是5年後由於汪直的失勢而被撤銷。

武宗時期,劉瑾專權,恢復了西廠,另設內行廠。

於是東西廠、內行廠、錦衣衛4大特務機構並行,緹騎四出,天下騷動。

劉瑾倒臺後,武宗才撤銷了西廠和內行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