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晉時期的宗室政策屬於『裂土臨民』,勢力強大的藩王基本上就是『獨立王國』。
唐宋時期的宗室,則不給予裂土封侯的權力,而是有能力者自建功業。
當然,唐宋時期這麼做也有問題。
因為,你占有先天優勢,能夠起來的幾率也就更高。
當然,這僅僅是幾率。
明朝自己的對宗室管理的手段
朱元璋和朱棣對於宗室政策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更多地是學習漢朝、學習劉邦。
朱棣則是對藩王進行了政治軍事上的打壓,同時保留了朱元璋對宗室經濟上的傾斜。
由此,朱棣的宗室政策避免了漢晉時期『藩王作亂』的歷史。
然而,從實際結果看明朝的宗室政策還是有如下問題。
通過『朱家太能生,30萬以上宗室成員吃垮了明朝』一文,我們明確了明朝中前期宗室人口並不快速,但是歷經武宗的『玩國家』和嘉靖的任性,明朝的宗室人口快速增長,到了萬歷時期已經高達13萬以上,請注意這個13萬隻是底線。
再通過『朝鮮戰爭致明亡有多可笑?
大明財政支出主要是這三樣兒,可悲』一文,我們明確了一點:明朝軍費、宗室花費、官員支出三大開支占據了財政支出的99.95%,賑濟不足5‰。
由此,明朝亡於明末農民大起義。
明代宗室問題不宜擴大思考:宗室和宗室是不一樣的,入《玉牒》的人,明廷才會給予照顧
徐光啟對明朝宗室人口曾做過估計:即十年增長三分之一,三十年增長一倍。
這13萬宗室人口,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皇帝的關系越來越遠,所受到的庇護、垂青也就完全不同。
舉個例子:明宣宗朱瞻基對朱棣一系的照顧,肯定比秦王朱樉一系的照顧要好。
明孝宗朱佑樘對朱棣一系的照顧同樣如此。
按照咱們老百姓的理念,很顯然他和朱樉的後代的兄弟已經超過五服了。
雖然是宗室,能一樣嗎?
誰跟他近他總分得清吧。
再比如萬歷年,福王朱常洵的王莊高達1.9萬多頃土地。
除了河南的地幾乎被搜刮殆盡外,又將湖廣的4485頃零50畝土地給予了兼並。
有人拿這些案例擴至於整個宗室,可能嗎?
萬歷為了朱常洵差點兒廢長立幼,與朝臣們鬥爭了15年。
萬歷的其他兒子都比不了,難不成,朱棣的二哥秦王朱樉一脈之後能有這麼大的臉?
顯然不可能。
絕大部分宗室成員到了萬歷年間其實混得都不好。
明代藩王分佈,激化了當地的土地兼並問題,並促進了農民起義的發生
明代藩王分佈有一個特點:多位於北部、中部地區,對明朝財政影響巨大的江南地區卻不多。
這與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有著直接關系,前者將藩王們作為帝國屏障,後者則將其作為削藩手段。
前者藩王即在北部地區,後者朱棣則將有實力的藩王從北部遷徙到中部地區。
北部其實主要是九邊附近,是跟隨朱元璋『以藩王鎮邊疆』的思想是相隨的。
但是,這些地區往往是比較窮的地方。
後來,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之所以失敗,特別是『白銀繳稅』這一點為何在西部地區首先引發農民起義,就是這個地方相對貧窮,商業氣氛比較淡薄。
南方特別是江浙閩粵地區因為海外貿易走私比較興盛,不缺白銀。
北部、西部還可以,因為『一條鞭法』運行初期,西部、北部在缺少銀子兒總會有些。
所以,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並沒有發生特別大的問題。
張居正死後,西部地區民間存銀消化殆盡。
民眾開始賣家用、賣房子賣地、賣兒賣女賺銀子繳稅。
由此,問題越來越多。
而且,萬歷後期腐敗問題也要考慮進去。
明末三大思想家都生活在明朝末年,對白銀的問題看得多看得清楚。
所以才一致得出『廢銀』主張。
同樣,藩王們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很壞,對於土地兼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本人並不同意他是首要的力量,首要的力量應該是文武官員。
現在我們就看看,明朝的土地兼並問題。
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戶口數為1065.287萬,丁口數為6054.582萬人,平均每戶五六人。
弘治四年則為戶口數911.3446萬,丁口數為5328,1158萬人,平均每戶五六人。
萬歷六年則為戶口數1062.1436萬,丁口數為6069.2856人,平均每戶五六人。
洪武二十六,天下田地一共857.7623萬頃。
因為,那一時期,朱元璋的法治比較嚴格。
所以,這一時期的土地數還是比較真實的。
到了弘治十五年,則降低為411.8058萬頃。
由此可見,明朝的宗室問題對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有著重要影響,對明朝的土地兼並問題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所以,宗室問題確實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稱不上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