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大明朝過程中,徐達和常遇春是名副其實的左膀右臂。
長期以來一直對他們兩人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徐達才是帥才,而常遇春不過是一勇之夫。
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
常遇春不僅是個武藝高強、沖鋒陷陣的猛將,而且他與徐達一樣,同樣都是朱元璋集團統治核心高層統帥,軍事才幹和對明朝的貢獻,並不比徐達遜色。
清朝大學士曾對常遇春高度評價:『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中山』指的就是中山王徐達。
在明朝建立過程中的幾大關鍵戰役中,常遇春都發揮過無與倫比的決定性作用。
比如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采石磯之戰中,朱元璋指揮軍隊強渡長江,遭到元朝大將蠻子海牙強力阻擊,無法登岸。
關鍵時刻常遇春冒著元軍的箭雨,手持長槍,奮力一躍,從戰船跳上江岸,為後續部隊殺開一條血路,大軍得以順利登陸。
沒有常遇春這拼死一搏,采石磯之戰結局如何尚在兩可之間。
在1363年,決定朱元璋命運的鄱陽湖之戰中,常遇春更是立下不世奇功。
戰局初期對朱元璋十分不利,陳友諒倚靠絕對優勢的軍隊數量和戰船體積,一度全面壓制了朱元璋。
但常遇春毫無懼色,身披重鎧,親臨一線,冒死沖殺,極大鼓舞將士的士氣。
激戰中,常遇春看見了陳友諒軍的主帥張定邊。
他張弓搭箭一箭射去,張定邊當即中箭落水,身負重傷,被迫撤離戰場。
失去了主帥的陳友諒軍,頓時陷入混亂,最終全軍崩潰。
常遇春為明朝立下蓋世奇功,但他享年不永,在洪武二年北征北元之戰中,意外染病身亡,身後留下常茂、常昇、常森三個兒子,分別被授予鄭國公、開國公等爵位,烜赫一時。
但不久之後,常遇春家族就在功臣大清洗中被朱元璋一手摧毀。
長子常茂在洪武二十年被撤職查辦,發配廣西龍州,在窮苦中受盡折磨而死。
次子常昇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謀逆案』受到株連,獲罪被殺。
三子常森,也在這場變亂中下路不明,離奇失蹤。
常遇春家族就這樣毀於一旦。
直到弘治年間,朝廷才找到他的一個後代常復,任命為世襲錦衣衛指揮使之職,後來又加封為懷遠侯,從此代代相傳。
1644年明朝滅亡時,前明的文武大臣們,幾乎全部變節,有的投降李自成,有的投降清朝。
常遇春的後代、最後一代懷遠侯常延齡,卻不顧個人生死,拒絕了清朝高官厚祿的招降,毅然回到鄉下老家,『國亡,身自灌園,蕭然佈衣終老』,當了一個自種自吃的農夫,在孤獨窮困中堅守氣節而死,用生命保住大明朝最後一點尊嚴。
參考資料:《明史》《南明史》《明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