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朱元璋祖上幾代都是農民,家庭非常貧苦,因此從來沒有讀過書,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
對於朱元璋而言,出身無法改變,但讓他鬧心的名字卻可以換掉。
在元朝時,漢族老百姓的名字隻能按照輩分排行或父母年紀相加來取名,因此朱元璋就有了朱重八的大名,其父則名為朱五四。
假若朱重八一直是底層人民也就算了,要帶著手下一幫小弟幹大事,這名字就有些掉價,於是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朱元璋』。
為了不讓這樣的笑話在子孫後代中上演,朱元璋絞盡腦汁發明了一套起名規則,先是給每個兒子規定了20字的輩分,然後又規定名字 第三個字要按照順序循環使用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
為增強統治的合法性,朱元璋特別強調天命,並在稱呼方面下了大功夫,最後發明了一句流行數百年的口頭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裝劇中的斷句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正確斷句則是『奉 天承運皇帝,詔曰』,在古裝劇的影響下如今很少有人能讀對。
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改了很多東西,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將南京的集慶路改成應天府,又改了朝會大殿的名字,還把皇帝專用的玉圭上刻上帶有皇帝詔令的印記,其實這些行為都是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為了讓百姓們信服於他,還令人寫了一本書,在其中記載了自己夢見神仙的故事,其實是想說明他的皇帝之位是上天註定的,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帝地位
清朝的皇帝們也想學朱元璋,表明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將本族發祥地盛京改稱「奉天府」,同時在詔書中也采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一直用到宣統帝退位。
值得一提的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斷句法應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不是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
所以,朱元璋發明這句口頭禪,流傳至今,仍舊被人們讀錯了。
人們經常將其四字斷句來讀,即”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但這樣的讀法是錯誤的。
這句話真正的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強調的是”天承運皇帝”這五個字,強調的是君權天授的正統性和權威性。
由於古代聖旨書寫時會將皇和天並列,所以這就造成了後人的誤讀。
另外,帶有這幾個字的聖旨,一般都是比較正式,對幾個比較大的事件的旨意,如果其他的口頭命令,一般都是皇帝口語,皇帝旨意等等。
還有一點呢,就是聖旨的結尾並不都是古裝劇裡的”欽此”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