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始皇發明『皇帝』的稱號後,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進程中,共有幾百位皇帝,其中的一位皇帝比較勵志。
他出身相當貧寒,沒有顯赫家世,更沒有父親給他留下穩固江山,祖上幾代都以種地為生,而且自家沒有田地,所耕之地是從村裡地主那租過來的,可以說處於當時社會的最底層。
也許有人已經猜出來了,此人小名叫朱重八,大名為朱元璋,職業是明朝開國皇帝。
提到朱元璋,幾乎無人不知,從某些方面來說,能與他相提並論的唯有漢高祖劉邦。
朱元璋一生經歷堪稱傳奇,在年輕的時候,或許自己做夢沒想過有朝一日君臨天下,但他確實做到了,從一介佈衣,逆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帝王,走上人生巔峰,開創延續兩百多年的大明基業,如此成就,足以傲視群雄。
登基之後,朱元璋曾感慨道:『我本淮右佈衣,天下於我何加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論一個人多麼完美,也不能博得所有人的喜歡;同理而言,不管胸襟多麼寬廣,都不敢說內心沒有恨過一些人,朱元璋也不例外。
朱元璋年輕時,曾經非常痛恨地主劉德,簡直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劉德的下場如何?
劉德與朱元璋在一個村子,不同的是,他是身份是地主,家中有不少田地,日子比較富裕,把農田租給別人,每年固定收租。
古代地主多到數不清,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卻寥寥無幾,假如不是朱元璋,不會有人知道歷史上有位名叫劉德的地主。
另外,劉德還有一個特殊身份,他曾是朱元璋的雇主,朱元璋為了能吃飽飯,少年時期給他放過牛。
朱元璋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家裡一共六個孩子,生活過得緊巴巴,風調雨順的歲月,一家人尚且可以吃飽飯,一旦收成不好就得挨餓。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朱元璋從小就很懂事,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主動提出到地主劉德家放牛,如此便可節省一個人的口糧。
劉德雖然名字裡帶有『德』字,品行卻不怎麼高尚,偶爾會對朱元璋進行語言上的威脅,甚至拳打腳踢。
這份放牛的工作來之不易,盡管劉德人品不好,朱元璋還是忍了下來,不為別的,隻為了有口飯吃。
公元1343年,朱元璋十五歲,家鄉濠州發生嚴重旱災,第二年又發生蝗災和瘟疫,在很短時間內,父母先後去世。
痛失雙親的朱元璋,眼淚都哭幹了,哭過之後不得不強迫自己振作起來,擺在他面前的事實非常殘酷,因為家中沒有田地,連給父母找一塊安葬之所都難如登天。
思考許久,朱元璋想到了地主劉德,畢竟曾經給他放過幾年的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多少得給一點面子,只要劉德答應給他一處埋葬父母的地方,哪怕讓他下跪都可以,尊嚴已經不重要。
得知朱元璋的來意後,劉德毫不猶豫拒絕了,沒有任何餘地。
朱元璋失魂落魄地離開,埋怨自己太無能,連安葬父母都做不到,同時對劉德無比痛恨,在心裡把他罵了幾百遍,甚至默默發誓,假如未來出人頭地,一定要讓吝嗇的劉德付出代價。
就在朱元璋感到絕望時,好心人劉繼祖出現,給了朱元璋一塊還不錯的土地,讓他父母入土為安。
時光飛逝,轉眼間二十五年過去了,當年的放牛娃朱元璋,在南京稱帝。
這些年來,他付出了太多,記不清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世人皆有衣錦還鄉的心理,朱元璋也是如此,做皇帝之後,他帶著一些侍衛和大臣,浩浩蕩蕩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看看,賞賜村民大量財物。
親自來到劉繼祖家中,得知劉繼祖已經去世,為報答當年的恩情,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侯夫人,爵位蔭及子孫,並說:『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
安厝皇考妣,大惠雲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
當時劉德還活著,嚇得臉色煞白,認為這次死定了,對自己曾經的行為追悔莫及。
朱元璋讓士兵把劉德帶到跟前,劉德跪在地上瑟瑟發抖,頭也不敢抬。
然而,朱元璋並沒有殺掉劉德,這讓原本以為必死無疑的劉德感動不已,趕緊磕頭謝恩。
有些人非常不理解朱元璋的舉動,當初他那麼痛恨劉德,為何不直接殺掉他,一節心頭之恨呢?
筆者認為,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彰顯皇恩浩蕩。
此時的他是皇帝,劉德隻能算不起眼的小人物,雖然殺他不費吹灰之力,卻會留下心胸狹隘的污點。
相反,原諒劉德會博得好名聲,所以劉德才能逃過一劫。
一個人,所處位置不同,格局也不一樣,權衡利弊的心態也不一樣,朱元璋放過劉德這件事,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