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不當明教教主,卻一心想做皇帝。《網路歷史》

一、外來宗教——波斯拜火教

公元27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心巴比倫城傳教的創教者摩尼被釘死在十字架。

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傳統。

摩尼聲稱自己是佛祖、瑣羅亞斯德和耶穌的繼承者,也是最後一位先知。

明教後在波斯薩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傳教,之後成為波斯國教。

在宋、元時期進一步和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起來,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人士對抗朝廷的鬥爭形式,由於明教長期受到朝廷壓抑,行事極為詭秘,與其他江湖中的名門正派逐漸拉開距離。

並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元末農民大起義中的紅巾軍,首領韓林兒又稱『小明王』,這個『明』又與明教有關。

二、元末農民起義——明教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究竟窮了幾代人,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元朝末年,朝廷壓榨百姓,民分四等,社會矛盾尖銳。

朱元璋15歲那年不到半個月時間裡,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

隻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

這時的他想的是怎麼樣才能吃飽飯,從沒有想過如何做教主,也沒有想過如何做皇帝。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做了和尚,然而民生凋敝,沒多久寺廟也揭不開鍋了。

他的同鄉好友邀請他入教,當時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

就這樣朱元璋算是有了組織。

由於朱元璋肯吃苦,幹拼命,腦子靈活,沒多久他就成為了明教中有頭有臉的人物。

但是和張無忌比起來,自己的武功還是菜鳥級的,資歷也還是太淺,背景更是太薄,但這並不妨礙他想象自己如何做一個好教主,怎樣做一個好皇帝了。

三、成王敗寇——拼實力

十四世紀中葉爆發的這次農民階級的反封建鬥爭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起義階層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

江湖上門派眾多,僅僅為了一把屠龍刀和一柄倚天劍就爭鬥不息。

中原大地連年災荒,更使得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

絕大多數流亡的百姓都揭竿而起,各路起義軍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更是大打出手。

張無忌既要對付各路門派的江湖高手,又要率軍與元軍艱苦作戰,對朱元璋的小動作也鞭長莫及,隻能睜隻眼閉隻眼。

朱元璋則采取廣積糧、高築墻、緩稱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與此同時,浙東方國珍,泰州張士誠也羽翼豐滿起來。

此二人都不足為道,能和朱元璋實力有的一拼的隻有江南的大漢皇帝陳友諒,四川的大夏皇帝明玉珍。

1355年,張無忌稱帝,27歲的朱元璋見到張無忌時,還是要跪迎並三呼萬歲。

沒辦法,實力為王!

四、先下手為強——殺伐決斷

朱元璋放過牛、做乞丐、當和尚,四海雲遊,練就了一副鐵石心腸。

朱的耐心表現為他在時機尚未成熟時不外露絲毫非分之想。

當張無忌當上皇帝時,他為了打消張的疑慮,畢恭畢敬,隻為給自己贏取更多擴充軍備的時間。

他的狠心表現為,當他當上皇帝後,對於存在的任何對他王位的威脅,他都能做到斬草除根。

不得不說朱元璋有廣納賢才的交際能力,對有用的人恭敬有加,能夠耐得住寂寞,看準時機便一擊爆發,從不拖泥帶水。

張無忌,金庸創作原型為白蓮教首領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

其父死後雖也承其父志,號召天下,雖群雄並爭,但也不謀而同。

不管是張無忌還是韓林兒,他們都有著優柔寡斷,善良正直的心裡。

憨厚木訥、謙卑隨和的他的確更能贏得女人心,但他卻不是帝王之才。

他對女人不想傷害,卻也不懂拒絕,註定了自己的私生活一團糟,更沒有精力去逐鹿天下了。

因此他當上教主是運氣,當不上皇帝是必然!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返回應天府《今南京市》,途徑瓜洲《今揚州市邗江區》時,韓林兒沉入江中溺亡,但此事是否為朱元璋所策劃,至今仍未有確切的定論。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返回應天府《今南京市》,途徑瓜洲《今揚州市邗江區》時,韓林兒沉入江中溺亡,但此事是否為朱元璋所策劃,至今仍未有確切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