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國建立以後,在經濟上面臨的是凋敝不堪、田園荒蕪的景象。
二十年的戰亂使得當時的中華大地遍地荊棘、滿目瘡痍。
比如當時河北平原野草長得比人還高,很多屍骸無人收拾,人煙斷絕。
富饒且發達的漢中平原,已經是荒草叢生,虎豹出沒。
從唐宋以來經濟樞紐的揚州城,更是毀於戰火。
元朝末年元帥張明鑒占據揚州實行野蠻掠奪。
等到1357年朱元璋大軍攻破揚州城的時候,城裡面的居民隻剩下十八家,新來的知府隻好到城西南的一個角落搭起來城墻。
因為人口減少田野荒蕪,使得明朝的賦稅收入很少。
朱元璋在實行政治改革的同時,著手醫治戰爭創傷,制定了很多恢復經濟措施,到了建文帝時代明朝的國力可以說是雄冠全球了。
一、朱元璋首選的措施是爭奪勞力、墾荒屯田
元朝時期蒙古貴族的蓄奴風氣很嚴重,很多權貴家的牲口和奴婢很多。
朱元璋在洪武五年規定全國因為戰亂被當作奴隸的,主家必須歸還並恢復自由民的身份。
除了地主和豪強占用大量奴隸和奴婢之外,元朝寺院的主持和長老也是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
因為蒙古貴族崇尚佛教,賞給寺院的土地少則百頃,多的有數萬畝。
比如北京大承天護聖寺,元朝皇帝兩次就賞了三十二萬畝田地。
另外當時的福建和兩廣地區,有些地主還把人閹割之後變為奴隸來抵罪。
朱元璋因為出身寺廟對佛教的管理增加,他規定隻有二十歲以上的青年且經過父母同意才行。
另外出家三年之後要到京城考試,精通佛教典籍才能發給度牒。
除了解放勞動力人口之外,朱元璋另外的措施是獎勵墾荒和實行屯田。
建國第一年朱元璋就規定凡是沒有主人的土地,經過他人耕種成為熟田地,歸墾荒者所有,如果以前的田主回來的,政府可以賠償相同畝數的田地。
另外一個措辭就是輕徭薄賦,對於開墾荒田的人免收賦稅三年。
比如在北方每戶撥給五十畝地,兩畝菜地。
因為各地戰亂恢復不同,朱元璋還實行遷移居民的屯田政策。
他將蘇州、松江、杭州沒有田地的農民,遷移到淮河流域耕種。
從山西遷移居民到河北進行屯田,建立了各類軍屯和商屯。
朱元璋上述措施使得從洪武初年到末年的幾十年不到,全國耕地達到了四百萬頃的大關,比元朝末年多了一倍以上,折合到現代就是四億畝耕地。
二、提倡節儉、嚴懲貪賄
朱元璋出身窮苦農民,對於農民的辛苦和物力艱難是有切身體會的。
他吸收了元朝天下大亂的教訓,提出步子走得太急就會摔跤,弓弦拉得太急就會崩斷,把人民逼得太急就會生亂。
因此他制定了很多懲治貪污的措施,並利用各種案件打擊舊臣防止形成新的豪強階級。
其中最大的就是郭恒案,使得當時中產以上的地主傾家蕩產的不計其數。
三、獎勵棉花和桑蠶種植養殖,改善匠戶地位
明朝以前百姓穿的都是麻佈制成的衣服,到了明朝中期棉佈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人們穿著的佈料了。
這和明朝初年朱元璋獎勵政策有關系,他規定農民凡是有十畝地,必須種棉、麻、桑各半畝。
所謂衣食住行,解決了吃飽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穿衣問題。
當時的河南河北都成了棉花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三角洲還形成了機戶手工作坊。
另外明朝政府還獎勵種植很多經濟作物,比如在南京朝陽門也就是鐘山腳下,種植梧桐樹、棕樹、漆樹。
每年收獲的桐油、棕、油漆是打造海船的重要原料。
朱元璋以上的措施實行的理念就在於他說的:天下初定、百姓財力都很少很貧困;就像剛剛學會飛翔的鳥兒,是不能拔掉它剛長出的羽毛的。
剛種上的樹,也不能左右搖動傷到它的根本。
朱元璋這種養雞下蛋追求長治久安的統治策略,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帶來經濟和人口的迅速恢復。
鑒古知今,朱元璋的雄才大略還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