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曾經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廉政模范』故事。
說的是當時有個叫張昶的官員,身居高位,擔任參知政事的職務。
所謂參知政事,就是指協助宰相打理政務的官員。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可以被稱作副宰相,絕對算是地位最高的文官之一了。
而這個名叫張昶的高級官員,深受朱元璋信賴。
明朝開國之初,很多國家制度的草創,都是出自此人之手。
但這位深受朱元璋信賴的高級文官,卻有一個怪癖:從來都不穿新衣服。
衣服破了就補了再補,反正就是不穿新的,而每次朱元璋賞賜他金銀財寶的時候,張昶也是堅持拒絕,從來都不接受。
要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個大大的清官啊!200來年之後的海瑞海老爺,大概也就不過如此了。
而當時身為皇帝的朱元璋,顯然也是這麼看的,甚至曾當眾說‘張昶為清官之首’。
從此之後,更加信任和倚重他了。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朱元璋對張昶進一步考察他的時候,身邊的謀士劉伯溫,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而且直接向朱元璋說張昶這個人極度危險,要殺掉張昶。
最終,朱元璋在深思熟慮之後,采納了劉伯溫的建議,直接處死了張昶這個『清官之首』。
劉伯溫到底為什麼要提出這種諫言,非要朱元璋殺掉張昶呢?
難道是劉伯溫嫉妒張昶的才能,所以陰謀陷害張昶?
當然不是的。
實際上,張昶這個『清官之首』的死,其實完全是自己自食其果。
說起張昶這個人,一生經歷也是無比傳奇。
張昶是宛平人,曾在元朝一路做到戶部尚書的高位。
元朝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對於其他民族本就有些敵視。
在元朝,漢人想要做官都遠比其他朝代更難,更不要說戶部尚書這種位置了。
從這裡也看得出來,張昶這個人,能力確實是很強的。
後來,隨著元朝末年天下越來越亂,元廷對江南已經徹底失控。
整個江南,都落入元末起義軍的手裡。
當時元朝高層內部,也在爭鬥,根本無暇分出太多精力,去平定江南的叛亂。
這個時候,元順帝就想到了派一些大臣,去江南遊說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等起義軍首領,希望能夠招降他們。
而當時元順帝派出的這些大臣當中,就有張昶。
身為元朝戶部尚書的張昶,當時先是去了張士誠那邊,結果老張根本沒搭理他。
要不是顧忌兩軍交鋒不斬來使的老規矩,估計老張就直接一刀砍下來了。
後來張昶又去遊說當時是吳王的朱元璋。
老朱倒是接待了他,不過也是出於禮貌,肯定沒想過向接受元朝的招安就是了。
但就是這次會面,張昶給老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飽讀詩書的張昶,又曾在元廷做到了戶部尚書這種高位,能力和見識,都不是朱元璋當時麾下的那些文官能比的。
所以,老朱當下就起了愛才之心,直接扣住了張昶,讓張昶幫他處理地盤內的日常政務。
張昶大概也沒想到,自己一個使臣,竟然也會享受一把被強搶的待遇。
不過這時候的張昶,除了聽話之外,顯然再沒有其他選擇了。
說到底,他還是一個文官。
面對兵多將廣的老朱,他除了乖乖認命之外,也沒別的選擇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張昶被朱元璋予以重用,直接進入最高決策團,幫朱元璋制定各種制度。
當時張昶的頂頭上司,就是後來開國六公爵之一的李善長,以及後來權傾朝野的胡惟庸。
在朱元璋手下,張昶倒也盡心竭力,全力為朱元璋進行謀劃,幫朱元璋制定了很多規章制度。
明朝的《大明律》,很大一部分就是出自張昶之手。
在幫朱元璋制定法律的時候,張昶曾提出要實行嚴刑峻法。
張昶的理由十分充足,因為當時天下還不安定,北方更是還在元廷的掌握當中。
亂世用重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倒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後來朱元璋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他的建議。
能力強,為官清廉,又為朱元璋竭盡全力地謀劃。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張昶都是古代君王最夢寐以求的那種下屬。
這樣的張昶,得到朱元璋的信賴,似乎也就顯得理所應當了。
但是,除此之外,張昶其實還有另一面。
也正是因為這一面,老朱才對他動了殺心。
其實張昶並不是真心認朱元璋為主。
相反,哪怕如今已經是朱元璋手底下的高級文官,張昶依然始終認為,自己是元朝的官員!倒是頗有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了。
所以,張昶為朱元璋所做的那些謀劃,明面上是在給朱元璋效力,但實際上卻是在暗地裡坑朱元璋。
比如倡導所謂的嚴刑峻法,其實是希望朱元璋失去民心。
比如暗地裡讓人給朱元璋上書歌功頌德,其實是希望老朱貪圖享樂,不要再去想著統一天下。
對此,朱元璋也不是傻子,其實都看在眼裡,就算沒有劉伯溫站出來講話,張昶恐怕也很難活下去了。
老朱曾對劉伯溫明言,說張昶其實很像是趙高。
這個時候的老朱,顯然已經是起了殺心。
再加上後來,朱元璋從張昶家裡搜出了張昶暗中寫給元廷的書信,這一下算是有了明證,張昶自然就再也活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