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一個乞丐出身的底層。
站在了帝國權利的最高點,坐在紫禁城的寶座上,俯瞰著百官的跪拜,意氣風發。
他是朱元璋,這一天大明帝國成立。
朱元璋幻想者他的子孫後代能永享江山。
276年後,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位繼任者崇禎,滿臉落寞的走向煤山,在樹上系上一根白綾。
從容赴死,留下那句:
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
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攻陷北京,女真人大批量入關,就此大明帝國轟然倒塌。
最後的漢人政權走向了終點。
網上很多人對明帝國走向滅亡的原因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明帝國受了小冰期自然災害的影響;
有人認為明末藩王割據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帝國身上吸血;
有人說明帝國自土木堡之變後軍備廢弛;
有人說明帝國黨爭的現象十分嚴重,持續的內耗不斷減弱帝國的國力,被女真人和李自成給瞄準弱點給擊破;
還有其他人把原因歸結到明帝崇禎身上。
其實這些都不是較為本質的原因。
早在明帝國建立之初,朱元璋立下的一段祖訓就已經鎖死了明帝國突圍的任何可能性。
這條祖訓在276年後,成為大明帝國命運的絞索。
如此不妨回顧一下,朱元璋當時的祖訓。
在朱元璋晚年的《皇明祖訓》一書中,朱元璋將睦鄰的政策以祖訓的形式定下來:
『四方諸夷皆隔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名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詳』
『彼既不為中國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詳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陶一時之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
明帝國的管理者們幾乎把朱元璋的話當金科玉律使用,而不加以辨別。
基於此等祖訓,明代的後世子孫們基本沿用。
對中國周圍的國家《其中包括日本、越南、朝鮮、女真、蒙古等部落或國家》,不能征伐,也不能征服,否則就要受到批判。
就算有違反的,其結局大概率也不會好。
明末忠臣孫傳庭,死於友軍不援,朝廷強令執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明末最後忠臣之一:孫傳庭
就算這樣,他還被人潑臟水,說他違反祖制,罵其活該。
越到明帝國後期,朱元璋的祖訓已經淪為打擊政敵的不二法寶。
祖訓實質上成為一條束縛在帝國身上變革的絞索。
來看看,朱元璋當時是怎麼想的,為何要立下在今日看來如此不明智的祖訓。
明朝初年,帝國的疆域基本形成了『南倭北虜』的地緣政治格局。
一方面蒙古的殘存勢力『北元』仍然對明帝國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日本海盜集團倭寇大規模的出現在中國東南沿海,對我百姓進行劫掠。
倭寇侵擾海疆
有人可能要問,那為什麼明帝國不派人去滅了他們?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經濟。
神州經歷元朝長期統治,元末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國內經濟已經被破壞得瀕臨崩潰。
已經沒有多餘的經濟去組建軍隊同時對北方的『元虜、女真』和南方的『倭寇』進行打擊。
更何況還是南北同時用兵,那對帝國的財政壓力更大。
沒有辦法,隻能采取保守的策略。
針對蒙古的威脅,明帝國發動幾次北伐,並在北方選將領進行練兵,嚴加防禦。
蒙古騎兵
針對倭寇的威脅,帝國在沿海修建城池防備,還對倭寇進行經濟封鎖,即海禁。
對內禁止百姓私自出海貿易,即『片板不許下海』。
之所以執行這樣的策略,是因為吸取了元帝國遠征日本失敗的教訓。
就算明帝朱棣時期,鄭和下海,其政治宣傳目的也要遠遠高於經濟上的目的。
不難看出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對後世的影響。
立國後初期的政策,後世基本會沿用的特定的一部分。
但是要講求,實事求是。
變則生,不變則死。
感謝新中國的偉大人物的宏韜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