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真正的戰士而言,最悲慘的事情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死於自己人的手中。
『袁崇煥之死』稱得上是明朝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崇禎三年八月《1630年》,崇禎皇帝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等罪名,判處袁崇渙凌遲之刑。
行刑前,袁崇煥仰天長嘆『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
此情此景,圍觀的群眾們並不覺得感動,甚至紛紛搶食袁崇煥被割下來的肉。
此後幾天,京城甚至掀起了一股以高價購買袁崇煥肉的風氣。
在他死後,他的貼身侍衛想盡辦法偷出了他的頭顱安葬,還發下毒誓要世世代代守護袁崇渙。
袁崇煥並不是我們想象當中的五大三粗的武將,相反他熟讀四書五經,是個滿腹才氣的讀書人。
萬歷四十七年,他通過科考中進士,但他知道讀書是救不了大明的,於是他開始研究軍法戰術。
在崇禎皇帝繼位後,朝廷內部剛剛掃除了魏忠賢等人,急需部署屬於崇禎皇帝自己的政治力量。
但當時朝廷當中並沒有能力出眾的武將,在諸位大臣的推薦下,袁崇煥擔任兵部尚書。
到了大明朝後期,整個國家陷入到了內憂外患的困境當中,關內反王四起,關外努爾哈赤政權崛起。
在這一時期,袁崇煥挺身而出。
他帶領1萬大軍前往邊關,同努爾哈赤作戰,在此之前,明朝13萬大軍被努爾哈赤打了個潰不成軍,40多座城池被占領。
在朝堂內部根本沒幾個人相信袁崇煥能帶著這1萬左右的兵力打贏這場仗。
但袁崇煥卻立下血書表明一定平息這場禍端。
袁崇煥帶領1萬士兵同努爾哈赤的十幾萬大軍血戰了三天三夜,取得勝利。
這場戰爭的意義也是巨大的,他不僅守住了大明邊疆,更鼓舞了士氣,崇禎皇帝在得知之後更是喜不自勝,連呼大明有救了,民間百姓也將袁崇煥視作救國英雄。
另一邊努爾哈赤經此一敗,鬱鬱不振,很快就離世了。
皇太極繼位,他知道袁崇煥是個難啃的硬釘子,所以改變了作戰計劃,並沒有將目光繼續盯在邊疆一帶,而是選擇帶兵直接殺入京城。
袁崇煥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突然得知消息,於是帶著士兵們在暴風雪中馬不停蹄的行軍了整整三天。
終於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了京城。
這可氣壞了皇太極,他知道不能跟袁崇禎硬碰硬,於是選擇使用反間計。
在民間到處散播謠言說後金軍隊是袁崇煥帶來的,他早就已經和後金勾結在了一起,與此同時魏忠賢餘黨也以善自殺毛文龍、市米於敵等罪名來彈劾他。
這兩條所謂的罪名的由來是這樣的,毛文龍是當時朝鮮一代的總兵官,雖然官職並沒有多大,但是他在當地算得上是一個『土皇帝』了。
但他顯然是沒有什麼作為的,否則後金也不可能長驅直下,占領大明如此多的城鎮。
在來到此地後,袁崇煥以閱兵的名義到達毛文龍所在的皮島,但是毛文龍並沒有拿他當回事。
在接待他時,表現的也極為傲慢。
在之後觀看騎馬射箭時,袁崇煥將其擒獲並細數他的十二條罪狀,將其斬殺。
毛文龍死後並沒有其他有能力的官員頂上東江一帶,後金沒有了後顧之憂,自然可以放心的南下作戰了。
因此在當時很多人認為袁崇煥這個做法直接導致後金繞過山海關直入北京。
明朝後期國家財政極其緊張,為了平定戰事,政府不得不增加稅收。
這些稅收大部分都用於遼東戰事了。
袁崇煥曾承諾用5年的時間平定遼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曾提出用蒙古來牽制遼東,因此即使國家財政困難,大明依然在不斷資助蒙古。
但蒙古之後選擇與後金合夥對抗大明,這不僅沒有實現平遼的目標,甚至壯大了後金的實力。
崇禎皇帝本就生性多疑,他聽信了民間的謠言,當時袁崇煥想帶領部隊進城休整,但外臣入朝是要獲得皇帝的許可的,於是他上折子請崇禎皇帝批準,但是被拒絕了。
崇禎皇帝命他獨自進京,問他有關民間謠言之事。
他雖然做出了解釋,但懷疑的種子已然埋下,任他再怎麼解釋,崇禎皇帝也不敢相信他。
在袁崇煥死後的很多年,他都被百姓們所唾棄。
他的貼身侍衛餘義士在偷回他的頭顱之後,把他帶回了家中,埋在了自家的院落裡。
作為曾經和袁崇渙四處征戰的將領,他的心中滿是怨恨和不甘,但隨著大明的覆滅他的委屈也沒有地方可以宣泄了,於是他立誓餘家後人世世代代守護袁崇煥的墳墓,並且終身不進朝廷,終身不回南方老家。
餘家的18代後人,到如今延續392年將這個諾言踐行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