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建文元年《1399》, 燕王朱棣揮師南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向南京城進發。
經過了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終於攻入南京,並登基為帝,從此開始了自己長達二十二年的統治。
有人說,作為皇叔的朱棣不該圖謀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但實際上,或許被裹挾著參與靖難,曾被朱棣許諾平分天下卻並未兌現的朱權才是朱棣最對不起的人。
洪武十年《1378》五月,朱權出生在南京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
洪武二十一年《1388》,捕魚兒海之戰爆發,大將軍藍玉率領大軍進攻北元,並取得大勝。
當時,北元眾多貴族、高官紛紛投降,朱元璋為了鞏固對北方邊境的統治,先後設置了寧王、遼王、沈王、韓王,其中朱權便是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被封為了寧王。
兩年後,十五歲的朱權正式前往封地大寧,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一帶就藩。
《明史》形容大寧道:『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毫無疑問,如此兵家必爭之地的守備力量必定不會弱,事實上,當時大寧的守備力量乃是『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當時,邊關諸王經常合力出兵塞外『捕虜』,朱權在其中不但兵力最為強大,還以善於謀略著稱。
另據《寧獻王事實》記載,朱權下令麾下士兵閑時開墾荒地、種植作物,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了是一位優秀的王爺,朱權還是一位傑出的學者,他平日裡非常喜歡研究史籍,尤其關注歷代王朝的興衰存亡。
洪武二十九年《1396》,朱權曾經奉朱元璋之命編纂《通鑒博論》,後來又與肅王朱楧、代王朱桂等兄弟共同編集了《漢唐秘史》。
兩年後,他創作《家訓》六篇,其中記載了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以及關於忠、孝、義等品質的理解。
建文元年《1399》,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當時力量並不充足的他想到了朱權麾下的精兵,於是心生謀奪之意。
另一方面,剛剛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擔心朱權會投靠朱棣,於是急忙下詔讓其回京。
見朱權沒有及時應命,建文帝又削去其三護衛,這更將其推向了朱棣一邊。
同年九月,朱棣前往大寧,謊稱走投無路,向朱權求救。
見到朱權後,朱棣抓住他的手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實在是迫不得已才起兵,希望朱權能夠幫自己起草奏章向建文帝謝罪。
見兄長如此情真意切,朱權放下了戒備,而朱棣的大軍卻屯駐於城外,其中一支部隊悄悄混入城內,暗中勾結大寧軍中將領和守城士兵。
一切準備妥當後,朱棣動身離開,等朱權出城送別時,埋伏在城外的士兵和大寧軍中的內應一擁而上,簇擁著朱權不斷前行。
就這樣,朱權和數萬大寧軍將士一路來到北平,騎虎難下的他也隻得被脅迫著參與了靖難。
由於文采出眾,朱權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朱棣則許諾他道:『事成,當中分天下』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登基為帝,朱權知道當年的諾言無法兌現,也深知如果要求返回大寧會遭到朱棣的猜忌,於是索性請求將自己改封到南方。
最初,朱權請求被封在蘇州,但朱棣表示蘇州屬於畿內,離都城南京太近。
隨後,朱權請求前往錢塘,朱棣又舉出了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建文帝之弟朱允熥的例子。
當年,朱元璋封朱橚為吳王,但考慮到吳地是重要的賦稅來源,不適宜建藩,於是將朱橚改封為了周王。
後來,建文帝封朱允熥為吳王,但後者還沒來得及就藩就遇上了靖難之役。
總之,朱棣的意思是錢塘不適宜作為藩王的封地。
為了避免朱權再提出自己無法許可的請求,朱棣幹脆表示:『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善地,惟弟擇焉』或許是不滿意朱棣提出的這四個選項,也或許是為了表示對朱棣的不滿,朱權又提出前往南昌。
這次,朱棣終於同意了,於是朱權於永樂元年《1403》二月出發前往南昌就藩。
在南昌閑居的日子裡,朱權建造了一間書齋,每日在其中彈琴讀書,於是直到朱棣去世都平安無事。
明仁宗繼位後,朱權上書表示南昌並非自己的封國,希望能夠回到大寧,但明仁宗回復道:『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餘年,非封國而何?
』此後,朱權便一直居住在南昌,直至正統十三年《1448》去世,至於他是否後悔過幫助朱棣,那就不得而知了。
轉載百家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