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為何不用推恩令的辦法削藩?迫不得已,用推恩令丟皇位更快。《網路歷史》

公元1399年,駐守北平的朱棣,在朱元璋所留的祖訓中查到了一個詞匯:靖難。

隨後早就對朱允炆有所不滿的朱棣,便以靖難一詞作為自己的起兵口號,發動了清君側的戰役。

隨著朱棣的絕地反擊,朱允炆最終被趕下了皇位不知所蹤。

許多人都認為,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手段太過激進,如果他能采用劉徹的推恩令,可能會兵不血刃地讓各地藩王束手就擒。

事實真會是這樣嗎?

在朱允炆決定削藩時,戶部侍郎卓敬等人就曾建議朱允炆采用推恩令的策略來曲線削藩。

漢武帝時期劉徹曾規定:諸侯王死後,爵位一律不準由嫡長子來繼承,而是由藩王諸子封侯裂土。

如此一來藩王的土地,將會被分割成許多小的諸侯國。

為了各自的利益,藩王的兒子們也會陷入內鬥中。

幾代過後劉徹便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藩王曾掌管的土地。

要知道大的藩王是有實力抗衡劉徹的,而小的諸侯國卻無力抗衡劉徹所推行的中央集權,這便是推恩令的目的。

對於卓敬等人提出的推恩令建議,朱允炆並沒有采納。

他反而是采納了齊泰、黃子澄等人提出的,以雷霆手段去削藩的建議。

雖然齊、黃二人都主張以雷霆手段去削藩,但二人在削藩的次序上,意見卻是不一致的。

齊泰主張先削掉勢力最強的藩王:燕王朱棣,隨後再逐一對周、代、齊等王下手。

而黃子澄卻認為,應該先剪除燕王的羽翼,除掉周、代、齊等王,然後再對朱棣動手。

朱允炆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策略呢?

第一時代背景不同,漢代的藩王已經延續了幾代,明朝的藩王們卻是剛剛就藩。

拿朱棣舉例,朱棣服從朱允炆的聖旨,向下推恩。

朱棣最多將土地分給三四個兒子,此時朱棣還沒有死,雖然名義上封地被幾個兒子瓜分了,但封地的實際掌權者卻依然還是朱棣。

所以推恩令在明朝初年實行,是行不通的。

推恩令需要幾代人長時間去過度,才能達到分封裂土的目的。

對於漢朝的推恩令,明朝的藩王們必定是熟知的。

朱允炆頒佈推恩令,既達不到削藩的目的,還會讓藩王們知道朱允炆的險惡用心,並對他有所警覺。

可以說朱允炆根本等不到,藩王後代們封侯裂土那一天的到來。

因為藩王的第二代都是他的堂兄弟,朱允炆的壽命畢竟有限。

其次,漢朝的藩王名義上是沒有兵權的,而明朝的藩王們名義上卻是有兵權的,其中寧王和朱棣還掌握著很大的兵權。

為了抑制藩王們在封地做大,朱元璋給每個藩王的封地都派去了屬官。

這就是說明朝的藩王有兵權,但不具備管理地方的權力。

朱元璋如此做是既防備著兒子,又是需要兒子們領兵卻抵抗蒙古人。

作為父親,朱元璋自然能壓得住藩王兒子們。

但到了朱允炆時,卻行不通了。

朱允炆頒佈推恩令,會暴露自己削藩的目的。

要知道此時,可是朱元璋剛剛建立藩王制度不久。

朱允炆施行推恩令,是不是在否定朱元璋定下的國策呢?

編者覺得朱允炆以雷霆手段去削藩並沒有錯。

他錯就錯在,已經決定了以雷霆手段去削藩,卻在過程中變得有些優柔寡斷。

朱允炆先是告知各地藩王們,我準備削藩了,然後才動手。

這不就是事還沒幹成,下讓藩王們得到消息,讓藩王們有了聯手的時間嗎?

隨後在削藩的過程中,朱允炆又下令削藩的將領不準傷害朕的皇叔《朱棣》。

這不是優柔寡斷,書生意氣嗎?

削藩都已經是下死手了,朱允炆卻還講究仁義。

果然眼看著兄弟被朱允炆逼到絕境,朱棣從朱元璋所留的祖訓中找到了一個詞匯:靖難。

靖難:凡大明君主在位時,後宮幹政,朝中奸臣橫行,各地藩王可以起兵清君側。

惱羞成怒的朱棣便以靖難一詞起兵,討伐朱允炆。

朱棣想問問朱允炆,到底是你皇爺爺制定的藩王戍邊的制度錯了,還是你削藩的旨意錯了。

你皇爺爺剛死,你就推翻你皇爺爺定下的制度,逼迫一眾叔叔,你朱允炆是不是不孝的昏君呢?

如果是昏君你還配坐在皇位上嗎?

朱允炆得大勢卻不善加利用,優柔寡斷,朱棣不得大勢卻能把握住時機。

這就是朱棣靖難之役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編者覺得除了暴力削藩的手段,朱允炆可以采取,暫時不暴露削藩意圖,讓藩王每隔兩年調換一次藩地《不帶兵》的手段。

如此調換十年,朱允炆也將兵不血刃的拿下各地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