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建文帝愈演愈烈的『削藩』行動中,太祖在世諸子中年歲最長的燕王朱棣退無可退,被迫於北平燕藩舉旗『靖難』,開始了對抗建文朝廷的軍事行動。
對於舉兵造反,燕藩闔府上下,均忐忑不安,不知前路如何。
以燕王為首的靖難將士,被命運推著一步步向未可知的將來蹣跚而行。
而在燕王起兵時,太祖二十六子中,已先後薨逝八人,按時間順序,分別為: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第九子朱杞夭折。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公歷已經是1390年1月》:第十子魯王朱檀去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第八子潭王朱梓,因牽扯進謀反案,而畏懼自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長子、皇太子朱標,病薨於京師。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後逾月而夭,未封王,稱皇子楠。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次子秦王朱樉薨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第三子晉王朱棡病薨。
本年閏五月,太祖亦駕崩。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不願在『削藩』中受辱,憤然自盡。
在燕王朱棣起兵時,已經有八位兄弟先後去世。
靖難如何收場,和他們沒有關系了。
燕軍與南軍大打出手前後,已經被建文帝『削藩』,廢為庶人的太祖諸子有:
第五子周王朱橚: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展開‘『削藩』,首當其沖的就是太祖第五子、燕王同母弟、周王朱橚。
朝廷遣曹國公李景隆,突襲周藩封地開封,抓捕周王全家,廢為庶人,遠徒雲南。
建文四年《1402年》,又被召回京師《南京》軟禁。
直到燕王靖難成功後,才被放出,並恢復王爵,返回藩地開封。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薨於開封。
第七子齊王朱博:建文元年《1399年》,被建文帝廢為庶人,召回京師軟禁。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靖難得勝,朱博被釋放,復封齊王,回藩地青州。
但是朱博在青州多行不法,又叫囂不滿成祖,所以於永樂三年《1405年》被再次召回京師,次年被廢黜、軟禁。
宣德三年《1428年》,因福建妄言男子樓濂謊稱『七府小齊王』,欲謀不軌事,宣宗密令,使齊庶人朱博及其三子『暴薨』。
第十三子代王朱桂:於建文元年《1399年》被廢為庶人,軟禁於藩地大同。
燕王靖難成功後,復封代王。
此後朱桂在藩地橫行霸道、多有殘民犯禁之事。
成祖念及兄弟及連襟之情《代王妃與成祖皇後皆為魏國公徐達之女》,沒有廢除朱桂王爵,隻削去代藩護衛了事。
正統十一年《1446年》,代王朱桂死,年七十三,太祖諸子中,最為長壽。
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同樣在建文元年《1399年》,朱楩被廢,建文帝將其遷至福建漳州,令地方官員嚴加看管。
靖難後,成祖恢復朱楩王爵,此後又將其移藩湖廣武岡州《今湖南武岡》。
朱楩在武岡一住數十年,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七十二歲的朱楩於武岡去世,這也是太祖諸子中,最後一位去世的皇子。
以上四人,在燕王起兵時,已經被建文帝廢藩,成為庶人,並嚴加看管,自身都難保,對於靖難之役,是毫無影響的了。
選擇臣服於建文朝廷、『勤王』京師的太祖諸子有:
第十五子遼王朱植:藩地遼東廣寧《今遼寧北鎮》,燕王起兵時,響應建文帝詔令,率遼藩護衛家眷南下『勤王』《其實就是建文帝不放心,把十五叔調回來好控制》。
建文四年改封湖廣荊州府。
朱植尚未到達藩地,燕軍已渡江破京師,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登基,成為明太宗《成祖》。
成祖怨恨朱植在靖難中不支持自己,此後借故削去遼藩護衛及疏遠,隻留下廚役侍衛三百人供朱植驅使。
遼王朱植狼狽不堪,鬱悶中度過二十多年。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成祖去世前兩個月,朱植薨於荊州藩地。
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藩地宣府《今河北張家口》,距離燕藩近在咫尺。
靖難爆發後,朱橞生怕四哥趁機攻打自己,於是在建文帝詔令『勤王』之下,急急忙忙率谷藩護衛棄守宣府,南下京師,《南京》,『勤王』而來《其實就是投奔侄子,放棄與四哥對抗》。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在燕軍已經抵達京師之外的嚴峻形勢下,駐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見風使舵,打開金川門投靠燕王,使得燕軍輕易攻破京師,為燕王登基稱帝立下大功。
之後,論功行賞的成祖將朱橞改封湖廣長沙府。
而朱橞到長沙後,自恃有功,驕橫跋扈,大肆搜刮,使得成祖不滿,下詔斥責。
朱橞乃至生出謀逆之心,意圖謀反。
但是尚未來得及實施,即被成祖得知,並粉碎其陰謀。
之後,朱橞被廢為庶人,發鳳陽高墻關押。
宣德三年《1428年》,同樣因『七府小齊王』事,谷庶人朱橞及其二子,『自戕』而死。
遼王、谷王,選擇支持建文朝廷,站錯了隊,日後都被成祖打壓。
遼王裝孫子,總算得保首領,家族維系藩封。
谷王先投靠建文,後又出賣侄子,自恃有功,驕橫跋扈以至犯上作亂,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被廢身死下場。
不公開表態,選擇中立,觀望局勢的太祖諸子有:
第六子楚王朱楨:朱楨為南方諸王之長,在藩地武昌,為太祖統掌西南各地,是太祖在西南的實際代理人,地位超然。
建文帝繼位後,並沒有對楚藩動手。
而燕王發動『靖難』時,朱楨按兵不動,聲言:天子無明詔,藩王不宜妄動。
沒有馳援京師朝廷。
建文帝與燕軍作戰,手忙腳亂,沒有顧得上這個南方諸王之首,朱楨得以保全。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難成功,即皇帝位,因朱楨沒有明確對抗自己,所以未為難朱楨,還授予他宗人府宗正,名義上成為皇室族長。
此後楚藩風平浪靜,維持與帝系的良好關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楨在武昌去世,年六十。
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朱椿在太祖諸子中,以性情溫和著名,喜好讀書,容止容雅,太祖都稱呼他為『蜀秀才』。
朱椿文學學識出色,而軍事上不免就遜色了些,所以與太祖其他諸子偏於軍功相比,蜀王在藩地成都教化地方,寬厚待人,地方安寧,四民樂業。
對於這個十一叔的作為,同樣標榜文治的建文帝也十分欣賞,贊賞他與自己的理念相同,削藩中從沒有想動朱椿的意思。
燕王起兵後,私下去信詢問朱椿意見,朱椿回復『忠孝為藩』。
所以燕王也很高興,認為十一弟忠孝當頭,不偏不倚。
之後燕軍得勝,燕王登基後,也沒有難為朱椿,對其信任有加。
朱椿繼續鎮守西南邊陲,為國家屏障。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朱椿薨逝,時年五十三。
第十四子肅王朱楧:靖難時,肅藩封地遠在甘肅甘州《今甘肅張掖》,是太祖諸子中,藩地最為遙遠的皇子。
甘州地方貧瘠,供應不足,朱楧早有移藩願望,太祖在世時不敢提,等建文帝即位後,以為甘州遙遠,需要親王坐鎮以安撫,也沒有動過對肅藩『削藩』的念頭。
而朱楧急於離開甘州困苦之地,眼見朝廷對於諸王開展削藩,靈機一動,主動上書建文帝,提出『繳還肅藩護衛,還甘州藩地與朝廷,自己移藩內地』,等於是自己主動把自己『削藩』。
建文帝正頭疼如何收回諸叔的權力,見肅王如此識趣,大喜過望,立即批準,收回肅藩護衛及藩封,改封肅王朱楧於蘭州。
朱楧終於得以內遷,而建文帝也收回肅藩權力,皆大歡喜。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難成功,朱楧在蘭州立即上表祝賀,臣服新君顯示安守臣節,本分做人。
成祖見與世無爭、默默無聞,所以沒有為難他。
朱楧於蘭州生活近二十年,號稱太平王爺。
永樂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肅王朱楧去世,年四十四。
第十六子慶王朱栴:藩地寧夏鎮《今寧夏銀川》,當時的寧夏鎮靠近北元,孤懸河套,位於戰爭前線。
所以慶王就藩後,並未直接到寧夏鎮,而是暫駐韋州(今寧夏同心韋州鎮)。
朱栴在韋州居住長達九年。
期間度過了燕王起兵與建文帝展開對抗的全部過程。
因為不在藩地,沒有什麼威脅,所以無論是建文帝,還燕王,都沒有特別關注朱栴,也許是建文帝還沒有來得及考慮慶藩。
總之,慶王朱栴『靖難』、『勤王』都沒有參與,在韋州的平淡度日,直至燕軍獲勝,燕王登基。
永樂五年《1407年》,成祖命朱栴正式就藩寧夏,又準許他夏天可以到韋州舊地避暑,還是很關照的。
此後朱栴平靜地在寧夏及韋州兩地生活了三十年,一直到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六十一歲的朱栴病逝於寧夏。
以上四人,在靖難中,保持中立,對於燕王和建文帝的戰爭,兩不相幫《其實還是偏袒燕王,畢竟誰也不想被削藩,建文帝是正統所在,沒有旗幟鮮明地支持朝廷,其實也相當於同情燕王,甚至支持了》。
之後燕軍得勝後,基本上還是保持了尊貴、安寧的生活,得以善終。
支持燕王,參與靖難的太祖諸子有:
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朱權藩地大寧《今內蒙古赤峰》,位於燕藩北平之北,地勢重要。
大寧直面北元,為大明反擊防備北元的第一要地,所以寧王麾下護衛也是諸王中實力最為雄厚的,擁有『甲士八萬、兵車六千』,並可以節制歸附大明的蒙古兀良哈三衛。
建文帝見朱權不奉號令,大怒,下詔削去寧藩三護衛,削朱權爵位,廢為庶人。
但是距離遙遠,寧王勢力雄厚,削寧藩不過是空話而已。
朱權深知燕王是給自己擋槍的,如果朝廷擊敗燕軍,那下一個絕對會輪到自己被廢《其實已經被廢,不過沒有執行而已》。
所以與燕王多有私下來往,以圖聯手自保。
但這個時候,朱權尚未有徹底投靠燕王的意思。
燕王本來就覬覦寧藩雄厚實力,又得知寧王有聯手意思,於是假意求助,率少數人直奔大寧,面見十七弟,哭訴朝廷壓迫,並開口求援。
朱權不知道是計,好生撫慰燕王,並支援大批糧草,然後又親自送燕王返回北平。
不料半路上燕王突然發難,安排伏兵半請半押地簇擁著朱權就奔北平而去,而大寧也被燕軍早就預備好的伏兵拿下。
朱權本來就不滿於朝廷削藩,自己也有對抗之意,雖然不是主動參與靖難,但是在燕王半是拉攏半是懇求的態度下,尤其是『事成後中分天下』的許諾下,橫下一條心,就此參與靖難,並在日後為燕軍草擬檄文,謀劃軍事,算是靖難中重要的一份子。
而靖難成功後,燕王成為皇帝《成祖》,對於唯一明確站在自己一邊的兄弟,當初『中分天下』的承諾絕口不提,還拒絕了寧王移藩錢塘《杭州》、蘇州的請求,最後朱權無法,隻得就藩於南昌。
日後,感覺被欺騙的朱權氣憤難平,對於成祖及帝系深懷怨望,並將之暗地囑咐於後人。
正統十三年《1448年》,七十歲的寧王朱權,在鬱悶了半輩子後去世,終年七十。
而他的子孫,也牢記祖宗的囑咐,時時牢記討還公道。
最終,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權的玄孫,第五世第四代寧王朱宸濠,於南昌起兵『清君側』,舉兵為祖宗雪恨,而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因年幼未就藩,一直居住於京師《南京》的太祖諸子有:
第二十子韓王朱松,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靖難時,時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同朱松同歲,靖難時,時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建文元年《1399年》,時年十七,未就藩。
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建文元年《1399年》,時年十三,尚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建文元年《1399年》,時年十一,同樣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五子伊王朱?
,建文元年《1399年》,與朱棟同歲,時年十一,未就藩。
對於這六位比自己還小一截的小叔叔們,建文帝自然不會懷疑他們對自己有什麼威脅,留在京師好生奉養,但是也沒有允許其外出就藩。
原本的計劃是,消滅燕逆叛亂後,或是將他們遷往外地,給予富貴同時也嚴密控制,不授予權力;或是就在京師奉養,以富貴悠閑終身。
但是沒有想到,燕王居然會獲勝,而建文帝在大勢已去前,也顧不上這些默默無聞的小叔叔們了。
之後燕王登基為帝,成為明太宗《成祖》後,將這些實際上都相當於兒子年紀的小弟弟們妥善安排,給予優厚待遇,並先後安排就藩《韓王因病去世早,所以沒有來得及就藩,但是其子在長大後,被仁宗安排就藩了》。
以上,就是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太祖其餘二十五子的具體情況。
其中早逝八人,已被廢四人,支持建文帝二人,保持中立四人,支持燕王一人,年幼留在京師、無所作為六人。
而當時還有兩位皇室親王:秦王朱尚炳《秦慜王朱樉嫡子》,晉王朱濟熺《晉恭王朱棡嫡子》;一位世子:魯世子朱肇輝;一位靖江王:朱贊儀《太祖長兄朱興隆之曾孫》。
因不屬於太祖諸子、成祖諸兄弟,所以這裡不再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