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在北方防禦遊牧民族,那明朝在南方修『長城』又是為何。《網路歷史》

如果說長城,我們的第一反應一般都是綿延在中國北方那極其壯觀的超長石頭防線。

但是如果說南方也有長城,恐怕這個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長城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利器,但是為何南方也有長城呢?

南方的長城是防禦誰的又是哪些朝代修建的呢?

從秦代開始,苗疆這一概念就開始進入中國的視野。

當時秦昭襄王通過對楚國的征伐,設置了黔中郡,這一劃分包含的區域十分廣大,從今天的湖南常德到貴州銅仁的廣大區域都歸其管轄,中國歷史上關於苗疆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正式出現。

上圖_ 《苗疆全圖》

相比於我們一般的認知而言,其實在中國的秦漢乃至於唐朝時期,整個南方開化程度都是相對較低的。

尤其是重慶貴州湖南的西南部等地區,更是長時間處於所謂的『苗民』控制之中,雖然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王朝把這些地區都劃歸到中國境內,但是實際上采用的是羈縻統治,所謂的羈縻統治就是只要你不鬧事,不出兵騷擾內地,表示臣服,那麼你幹啥我都不管。

說白了,這些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基本處於自治狀態。

所謂『吾鄉之中,貧寒口甚,生產不繁。

土地皆瘠,山廣田少,非膏腴之地可比』自古以來,對於這些苗疆的土地,基本上中原王朝就沒什麼興趣,但是苗民一貫悍勇好鬥,又驕橫難治,經常爆發各種起義嚴重的威脅王朝統治。

上圖_ 明朝版圖

本來苗疆的治安問題在明代以前也不算特別嚴重,但是到了明代,由於采用衛所和土司相結合的統治制度,明廷的衛所在苗疆遍地開花,衛所具有屯田性質,按照明朝的說法叫:『頗得唐府兵遺意』表面上看,衛所兵平時種田,戰時作戰,這樣就可以節約國家的開支,朱元璋稱之為:『吾養兵百萬而國家不費一錢』。

但是實際上,由於衛所大規模的圈地占據了苗民的生存空間,導致土地矛盾空前激化。

在苗疆這樣一個非常貧瘠的地方,這種行為毫無疑問會導致整個苗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上圖_ 明清時淮南以煮鹽為主淮北則是曬鹽為主

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苗民的起義在明朝此起彼伏,有明一代有記錄的大規模苗民起義就有三十次,其中最能造反的當屬所謂的『紅苗』,也就是盤踞在今天鳳凰到吉首一代的苗民,他們造反的原因也最為直接——缺鹽。

由於鹽鐵官營,所以一旦苗民生活陷入困境,鹽就會成為不得不造反搶奪的物品,這就直接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

明代對於苗民的起義可以說是不勝其擾,由於明朝的軍隊常年要對付北方的敵人,中期還得對付倭寇和廣西大藤峽更加兇狠的起義軍,所以不得不對苗民采取守勢,所以明朝就采用了一個非常常見又工程浩大的方法——修墻。

上圖_ 明萬歷《楚邊圖說》之《鎮筸營哨圖》,《楚邊圖說》是在明朝鎮撫經略苗疆時繪制

對於苗民的不斷進攻 ,導致明朝不得不考慮設置據點,宣德五年,明朝開始在苗疆大規模修建據點,主要針對的就是『紅苗』,所謂:『總兵官肖授築二十四堡環其地守之』就是圍繞著整個紅苗聚居地修建24個堡壘,這樣形成了環形防禦監視工事,一旦苗民暴亂,立刻進入據點防守鎮壓。

但是很快明朝就發現,苗民的力量太大,光憑堡壘根本防禦不了,為了能夠對苗民的防禦更加有效,明朝修建了13寨進行防禦,明朝方面稱之為『哨所』。

根據部署:『各哨以土兵、訖蠻等數百餘人,復招募打手數十人戍守』。

如果遭遇苗民暴動,就立刻13寨同時出兵鎮壓,可以起到泰山壓頂的效果。

上圖_ 清朝的《百苗圖》

但是很快明朝官方就發現,這些苗民自從修了寨子之後就徹底放棄了大規模的進攻計劃,改為小股勢力偷襲,苗民們化整為零從寨子中間的縫隙之中穿過,從堡壘與堡壘之間的廣闊區域之間秘密通行,明朝設置的堡壘簡直形同虛設。

為了對抗苗民的遊擊戰,明朝決定來個絕的,據其《議哨墻》記載:『嘉靖季間,參將孫賢立烽建營,險築邊墻七十裡』。

這是第一次在苗疆修築大規模邊墻的嘗試,不過由於下雨過於頻繁這次嘗試宣告失敗。

但是到了萬歷時期,由於苗民起義愈演愈烈,明朝決定痛下血本修墻,本著今天特朗普修墻的精神,明朝一修就是以數十裡為單位進行計算的,所謂:『自鎮溪所起至喜鵲營止復添設邊墻六十餘裡』而且修完了以後還加了個評價:穩然自謂:『金城湯池矣!『

明朝的修墻計劃徹底擾亂了苗民的遊擊戰,苗民一時之間找不到應對之策,所謂『自銅仁下至保靖,運山亙水凡三百餘裡,一時邊防籍以稍固』可見邊墻的威力之大,對於苗民而言,這些邊墻就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上圖_ 苗疆長城

根據設計,300餘裡的邊墻繞水登山修建,墻高八尺,腳厚五尺,苗民沒有強力的攻城設備根本無法翻越,而且守衛邊墻的也有大量的軍隊,頭目帶兵三十名,不分雨夜,依墻巡至前哨,交簽接替,循去環來。

所有靠近邊墻沒有通行證的人都要被拘捕,甚至直接擊殺。

這種方法確實讓苗民結結實實的消停了一會兒,整個萬歷時期基本上沒有苗民起義事件,甚至到了明朝最危急的崇禎時期,苗民也是相當安分的。

但是沒有起義不代表苗民生活就變好了,隻能說明這個防禦策略是相當得當。

明朝能夠修堵得住苗民的墻,但是無法沿著陜西修墻阻止李自成百萬的流民大軍,無法沿著蒙古草原修墻,阻止清廷從喜峰口一線奔襲中原的滿洲鐵騎,無法沿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修墻,阻止一波又一波張獻忠等流民首領的發展壯大。

修墻,可以防得住一時,一地,一處乃至一世,但是能防得住千秋萬代的天下黎民嗎?

作者:三清妙音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 伍新福 《中國苗族通史》

【2】 曹樹基 《中國移民史》

【3】 徐滌新,吳承明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4】 田敏 《土家族土司興亡史》

【5】 王承堯,羅午 《土家族土司簡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