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之戰,李自成用三堵墻戰法大敗孫傳庭。《網路歷史》

李自成政權戰系列——保衛荊襄

『凡行陣參伍彌縫之際,略覺鼓餒旗靡處,得健銳兵數十屹立其間,則整而復進』

【《聖武記》·魏源《清》】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道德經》·老子《春秋》】

二敗孫傳庭

新興的政權就像剛出生的樹苗,不經歷風雨,難以成參天大樹,李自成的政權亦如是。

明廷面對中原腹地的『奉天倡義營』,崇禎其實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統治已日薄西山,不過誰不想垂死掙紮一番呢?

明廷現在還有三支部隊,一支遼東地區的山海關部隊,還要防備北方的皇太極;一支在江西和湖北之間的左良玉部隊,不過『兵無紀律,不肯用命殺賊』;另外一支就是潼關附近的孫傳庭部隊。

但這是明廷最後的希望,如何不持重。

戰前準備:

陣容如下,

總兵馬爌、秦翼明隨陜西巡撫馮師孔,取道商洛進河南南陽地區作為偏師;

孫傳庭主力以牛成虎、盧光祖為前鋒,由靈寶入洛;高傑為中軍。

調白廣恩來匯合,統火車營;調河南總兵陳永福來洛陽會師;邀左良玉統兵西上。

李自成所部決定在戰略上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把主力部署在郟縣以南地區。

至於從潼關到郟縣的廣闊地帶,除留下為數不多的巡邏部隊以外,『凡郡邑城俱不置守具』。

同時在淅川、內鄉派重兵防守商洛;在汜水與滎澤防守黃河以北的明軍。

郟縣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位於洛陽到南陽的交通要道上,左有熊耳山,右靠嵩山,近臨汝水之便。

所以郟縣是雙方必爭之地。

戰役推進:

二十一日,師次陜州,檄河南諸軍渡河進剿;

洛陽占領後,本應該修整一段。

儲備糧草,修復城市,然後再出發,但孫傳庭不敢逗留,依然南下。

根據李養純的情報,

九日,抵寶豐城下。

十二日城破,屠城;

別部十二日破唐縣,殺家口殆盡;

這已經不是朝廷對於流寇的做法了,這完全就是兩個政權之間的血腥鬥爭,興亡,百姓皆苦。

十四日,雙方大戰於郟縣。

李自成的前鋒營果毅將軍謝君友戰死,李自成部撤退到襄城。

明軍圍困數重,李自成鎮定自若『無畏!我殺王焚陵,罪大矣,姑決一死戰。

不勝,則殺我而降未晚也』

戰役轉機:

恰逢大雨七日不決,久雨道濘,糧車不能前。

明廷的士兵在郟縣附近隻能殺馬充饑。

同時李自成派劉宗敏率一萬騎兵,繞至汝州,切斷了孫傳庭的糧道。

二十一日,孫傳庭聞訊怕軍心不穩,傳令白廣恩從大道、高傑從小道迎接糧餉,陳永福守住郟縣大營。

陳永福,河南總兵,非陜西嫡系。

二十三日,李自成部發起反擊,白廣恩部戰敗逃跑,奔往潼關;高傑部迎戰失利,孫傳庭移師南陽,陳永福看孫傳庭撤至南陽,也率兵跟隨。

李自成率主力追殺孫傳庭,雙方於南陽展開大戰。

明史記載『賊陣五重,饑民處外,次步卒,次馬軍,又次驍騎,老營家口處內』但此時李自成已經建立政權,所以不可能攜家屬作戰了。

應該是孫傳庭碰上了李自成的三堵墻了!

雙方鏖戰,明軍士兵逐漸不支,其中火車營士兵大呼:『師敗矣』,解開火車,騎上馬開始潰退。

火車載火炮甲仗者,戰則驅之拒馬,止則環以自衛。

火車營潰退後,步兵、騎兵也開始潰退。

致使孫傳庭全軍大敗。

李自成部士兵人均手持大棒追擊,被擊中者頭盔俱碎。

孫傳庭部由南陽至孟津跑了四百餘裡,死者四萬,兵器輜重丟失無數。

孫傳庭單騎過垣曲,與高傑收攏敗兵歸於潼關。

至此,明末三大主力部隊已三去其一。

節語:

1、天氣惡劣:從過程看,明軍還是能打仗的,隻不過餓著肚子,誰也受不了;

2、賭徒心態:崇禎就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次次梭哈,最終輸的精光;

4、作壁上觀:秦翼明與左良玉都按兵不懂,處於觀望態勢,孫傳庭兩翼都受威脅,不敗才怪;

5、擅殺百姓:明王朝作為正統,不應該做出此舉,有傷天和,一時勝利,也不能維持太久;

6、哀兵必勝:唐縣的李自成部老營,全部遭襲擊,這更加斷了投降的念頭,奮起反抗才是唯一出路。

7、士無鬥志:兵事以人才為根本,人才以志氣為根本。

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現在的孫傳庭部隊早已經沒了志氣,沒了鬥志,焉有不敗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