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百戰百勝的戚家軍,為何在明朝末期銷聲匿跡?專家:大明之殤。《網路歷史》

南宋初期,一支嶽家軍硬是撐起了南宋的半邊天,金國被打的頭破血流,就連完顏兀術都說:『撼山易,憾嶽家軍難』嶽家軍從1129年首次擊敗完顏兀術開始,到1140年在郾城等地大破金軍,10多年來各地轉戰,為南宋的穩定提供了保障。

而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能夠和嶽家軍相比較的軍隊並不多,隻中就有一支大明鐵軍。

這支大明鐵軍就是明朝中後期的戚家軍。

戚家軍是明朝將領戚繼光為鏟除東南邊患打造起來的一直鐵軍。

戚繼光在浙江招兵,建軍,並且創造了鴛鴦鎮來對付倭寇。

根據史料記載,戚家軍自從建軍以來,在東南作戰未嘗一敗。

嘉靖四十年,一萬多倭寇在福建臺州東北的象山登陸成功,戚繼光立即兵分三路,在臺州以及海門兩地各部署一支部隊,之後他自己帶主力部隊前往寧海尋找倭寇主力,將其殲滅之後又迅速回師殲滅臺州倭寇。

因為戚繼光指揮迅速,部隊戰鬥力非常高,先後十三戰十三勝。

共殲滅倭寇5000多人,自身傷亡不過20人。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戚家軍的戰鬥力非常可怕。

後來,在東南沿海平定之後,戚繼光被調任到北方,駐守在薊遼地區防范蒙古人,同時組建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火槍騎兵隊。

隨後又訓練了步騎營3萬多人。

沒過幾年,蒙古人入侵。

戚繼光命令步兵利用車陣防守,隨後親自帶領騎兵火槍隊8000人從側翼突襲敵軍大營。

三萬蒙古鐵騎被戚繼光輕松擊敗。

然而就是這樣的軍隊,在後來的歷史中卻銷聲匿跡,這是為什麼呢?

在萬歷三大征之中都有過戚家軍的身影,但是等到努爾哈赤崛起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戚家軍的身影。

原來在天啟六年努爾哈赤攻陷沈陽時,浙軍和川軍,也就是戚家軍和白桿兵都在這裡。

當時他們從駐地出發還沒有到達沈陽,沈陽就已經被攻占,之後總兵陳策打算撤退,但是部將都認為應當渡河殺敵。

於是3300白桿兵渡過渾河在河北岸集結列陣。

而3000戚家軍在南岸作為預備隊。

隨後金軍主力達到渾河時,發現有隻有3000多明軍在這裡列陣,於是上萬進軍對3000白桿兵發起了進攻。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就是這3000多白桿兵,竟然敢和他們對沖。

所謂滿萬不可敵的後金在這裡遇到了他們征戰多年來認為最強的敵人。

在沖擊幾次之後,正白旗,正黃旗傷亡超過2000多人,川軍一路向前推進。

然而此時沈陽城中的大漢奸向川軍陣地開炮,導致川軍主將秦民屏戰死,川軍在失去有效指揮之後才被後金擊垮。

隨後戚家軍利用自身優勢,先佈置車陣,利用火器優勢對後金軍隊發起攻擊。

後金集結優勢兵力卻毫無戰果,但是戚家軍此時也陷入了困境之中。

後援的3萬明軍被努爾哈赤的千餘人打退幾十裡,這給戚家軍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在連續作戰幾個小時之後,戚家軍最終寡不敵眾,防線不斷收縮、等到了黃昏,僅僅隻有不足百人還在堅持。

他們血染重甲,強撐著身體,把戚金等幾名指揮官圍在自己身後,準備進行最後的死戰。

後金為了減少傷亡,用弓箭殺死了他們。

此戰後金以傷亡過萬的代價殲滅了6000多明軍。

在明朝後期抵抗後金的戰鬥中,後金鮮有如此大的傷亡。

渾河血戰讓後金看到了明軍精銳的戰鬥力,但也僅限於此,從此之後,不管是白桿兵還是戚家軍都再也沒有足夠能力重新組建起規模較大的部隊,尤其是戚家軍,因為朝廷連年征召,導致浙江青壯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渾河血戰也成為曾經所向無敵的戚家軍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