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對父子帝師、父子宰輔。《網路歷史》

明朝皇太子有老師,小皇帝也有老師。

這樣,『帝師』的數量就比較多。

明朝唯一的一對父子帝師、父子宰輔,就是陳以勤和陳於陛。

父親陳以勤是裕王朱載垕的老師,在裕王繼位後做了宰輔;兒子陳於陛是皇太子朱翊鈞的老師,朱翊鈞上位後也做了宰輔。

一、裕王之師

嘉靖帝整日沉迷於方術,父子關系淡薄,相見時日極少,甚至經年不得一見。

裕王的俸祿,不能按時發放,後競連續三年,不給發放。

裕王不敢申請,王邸生活,極為窘迫。

怎麼辦呢?

裕王身邊的官員,花費千金,賄賂首輔嚴嵩的兒子嚴世蕃。

世蕃見錢眼開,立即囑咐戶部官員,補發三年欠俸。

裕王身邊有一位老師叫陳以勤(1511~1586年),四川南充人。

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

遷修撰《從六品》,進洗(xian)馬《從五品)。

這個『洗馬』,不是給禦馬洗澡,而是管太子事務的官員。

做什麼呢?

《明史》說:『洗馬掌經史子集、制典、 圖書刊輯之事』(《明史·職官志》)

裕王分府後不久,陳以勤就入王府工作,正值東宮位號未定,皇儲爭奪激烈,裕王最困難的時期。

陳以勤為人淡泊,性格內向,但聰慧敏捷,言語謹慎。

一天,嚴世蕃背著其他人,跟陳以勤和高拱說:『聞殿下近有惑志,謂家大人何?

』(《明史·陳以勤傳》)高拱故為謔語,陳以勤嚴肅地說:國本已經默定很久。

裕王出生以後,名字從後從土,這就是為君的意思。

故事,諸王講官止用檢討,今兼用編修,與其他王不同,這是首輔的意思。

您常說首輔是社稷之臣,您怎麼能說這種話?

嚴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陳以勤為講官九年,雖有羽翼之功,卻無張揚之意。

裕王嘗書『忠貞』二字賜給老師陳以勤。

陳以勤掌管翰林院,後升禮部待郎,執掌詹事府。

裕王府的書面文字,大多由陳以勤執筆。

陳以勤多次勸諫裕王,規左右,戒屬垣,就是管好自己人,看好自家門,多方調理,保護裕王。

嘉靖帝死,三十歲的裕王即位,年號隆慶,這就是明穆宗隆慶帝。

陳以勤以做皇子時的舊臣,上書十件事,就是定志、保位、畏天、法祖、愛民、崇儉、攬權、用人、接下、聽言。

其中攬權、聽言兩條,尤其殷切。

嘉靖帝詔嘉其忠愍(min)。

隆慶元年(1567)春,陳以勤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土,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武英殿大學士。

陳以勤一再上疏,力言崇尚節儉,請隆慶帝『宮室之奉,但仍舊貫;乘輿服食之物,悉加裁省;凡宮中冗聚之人,奇巧之玩,無名賜予,無度取索,一切黜而罷之』《陳子龍《皇明經世文編》卷三一0》。

但隆慶帝既怠政又怠學,很少禦門聽政,也很少聽老師講課。

太監、妃嬪、宮女、佞臣、奸臣圍繞在皇帝左右,但陳以勤堅持請皇帝勵精修政,學習經典。

皇帝心動,想有所舉措,因宦官所阻,上疏留中,未能落實。

隆慶四年(1570),陳以勤條上時務因循之弊,建言:慎重用人、懲治貪官、廣用人才、訓練民兵、重視農谷。

隆慶帝嘉許,下所司議。

時高拱掌吏部,心懷嫉妒,擱置其疏。

當時內閣輔臣徐階和高拱不和,明爭暗鬥。

朝中大臣,各找靠山,互相攻擊,但陳以勤中庸不阿,也無私人。

後徐階下野,趙貞吉入閣,高拱又與趙貞吉互掐。

待張居正入閣,內閣鬥爭更為復雜。

陳以勤與高拱為舊僚,與趙貞吉為同鄉,而張居正則為新科進士,也不能調解,因此請求辭職。

隆慶帝念師之恩,給他吏部尚書銜回鄉,享受乘驛站舟車回鄉。

陳以勤鄉居十年,七十大壽,隆慶帝頒銀幣祝賀,且敕有司慰問。

又過六年病死,贈太保,謚文端。

陳以勤究竟是位老師,是位書生,而不是政客,也不是佞臣,後知進知退,晚節清譽。

後來高拱被逐,倉皇出國門,嘆道:『南充,哲人也』《明史·陳以勤傳》贊道:陳以勤誠心輔導,獻納良多。

後賢濟美,繼登相位。

隆慶帝批準陳以勤退休回鄉時,把陳以勤的兒子陳於陛召到身邊重用。

二、幼帝之師

陳於陛(1536~1596年),隆慶二年(1568)進土,選庶吉士,授編修,隆慶四年(1570),三十三歲的陳於陛被隆慶帝召到身邊,給年僅八歲的皇子朱翊鈞做日講官,曾疏請早立皇太子。

兩年後,隆慶帝去世,十歲的朱翊鈞繼位,這就是萬歷帝。

萬歷初,陳於陛參與編纂嘉靖、隆慶兩朝實錄,官侍講學士,掌翰林院。

萬歷十九年(1591),陳於陛官拜禮部侍郎,領詹事府事。

後任吏部左侍郎,教習庶吉士。

他奏言,『元子不當封王,請及時冊立豫教,又請早朝勤政』(《明史·陳於陛傳》),都沒有批復。

又進禮部尚書,仍領詹事府事。

陳於陛少年時,從父陳以勤,熟悉國家禮制。

身為史官,研究史學,以前代皆修國史,疏言:『臣考史家之法,紀、表、志、傳,謂之正史』他引據宋朝的例子,建議皇帝下詔,設局編修明史,『使一代經制典章,犁然可考,鴻謨偉烈,光炳天壤,豈非萬世不朽盛事哉!』萬歷帝下詔從之。

(《明史·陳於陛傳》)

同年夏,首輔王錫爵退休,陳於陛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他上疏建言『親大臣、錄遺賢、獎外吏、核邊餉、儲將才、擇邊吏』六件事。

奏疏最後說:『以肅皇帝之精明,而末年貪黷成風,封疆多事,則倦勤故也。

今至尊端拱,百職不修,不亟圖更始,後將安極?

帝優詔答之,而不能用』(《明史·陳於陛傳》)

這年冬天,萬歷帝貶斥北京和南京言官30多人。

大學士趙志皋、陳於陛、沈一貫及九卿,分別上疏力爭。

尚書石星請罷自己的職務,以寬免諸臣,都不接納。

陳於陛又特疏申救。

萬歷帝怒,厭惡大學士陳於陛疏救,謫戍諸言官到邊遠地方。

後乾清宮、坤寧宮火災,陳於陛請親臨議政,結果不報。

陳於陛建議不被采納,遂申請退休,皇帝不許。

這年秋,官二品三年任期已滿,改為文淵閣大學士。

當時內閣四人:趙志皋、張位、陳於陛和沈一貫,都是同年生,理政和諧,而萬歷帝拒諫更嚴重,君臣否隔,陳於陛以自己不能補救,憂形於色,他在內閣值班時,一邊嘆息,一邊看影子的移動。

萬歷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陳於陛病死在其工作崗位上。

三、何以帝師

陳以勤、陳於陛父子為帝師,父子俱為宰輔,父子都清廉,父子都善終,這在明朝官場上是罕見的。

《明史·陳於陛傳》評價:『終明世,父子為宰輔者,惟南充陳氏』又評說:『天之報之,何其厚哉』(《明史·高儀傳》)這是因為:父子厚德,蒼天報答。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帝的兒子,特別是太子,是帝位的繼承人,自古以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

明代幼年皇帝或太子、皇子,一般八歲左右出閣讀書,從此,他的老師們就一直伴隨在身邊,從啟蒙寫字,到心理疏導、言行舉止、禮儀典范、書法繪畫,無不諄諄教導。

四川陳氏父子,世德博學,嚴謹修身,因而受到朝廷與群臣的嘉譽,得為父子帝師、父子宰輔,是為世人的榜樣。

親愛的朋友們,關於這篇文章,您怎麼看呢?

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您的支持是我寫文的動力,如果喜歡此種類型的故事,請關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註: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