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難之役』,成功概率很大。《網路歷史》

1426年,漢王朱高煦舉起300斤重的大缸,走動自如,氣焰十分囂張。

朱瞻基很惱火,將漢王放入缸內,用火燒烤;其餘9個兒子,也就是朱瞻基的堂弟,全部被處死。

史載:『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

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

諸子並死』

漢王的『靖難之役』,以失敗告終,朱高煦不但沒能重現父親朱棣的輝煌,連一家老小都被侄子給端了。

其實,單純從軍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難之役』成功的概率很大。

如果不是因為楊榮、夏原吉,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朱高煦,朱棣的次子,母親是徐皇後,外公是徐達,舅舅是徐輝祖,都是能征慣戰之人。

朱高煦力大無窮,卻桀驁不馴,不服從兄長朱高熾,對朱棣也不滿意,卻很畏懼祖父朱元璋。

早年在南京讀書,朱高煦行為出格,被朱元璋訓斥一頓,沒啥脾氣。

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雖說朱允炆用人不當,『靖難之役』也是險象環生,朱棣屢次陷入重圍,差點陣亡沙場。

濟南之戰、東昌之戰、夾河之戰、小河之戰、靈璧之戰、浦口之戰,都是朱高煦救出朱棣,燕軍要麼轉敗為勝,要麼順利撤退。

『靖難之役』時,朱棣為了激勵朱高煦殺敵,直言:『吾老矣,世子多病,汝當努力』,讓朱高煦看到了當皇帝的希望。

誰知,靖難之役結束,朱棣當了皇帝,太子卻是朱高熾,這讓朱高煦很不滿意。

論戰功,論威望,論能力,論體格,朱高煦樣樣碾壓朱高熾,憑啥就讓兄長當太子呢?

為了安撫住朱高煦,朱棣冊封他為漢王,前往雲南生活。

朱高煦以想念父母為由,留在南京陪伴家人,朱棣還說他很有孝心。

沒有去雲南,朱棣便讓他前往大寧駐守,防備蒙古。

不久,朱棣將朱高煦的封地選擇在青州,讓他去赴任,朱高煦再次拒絕。

功臣丘福、駙馬王寧支持,朱高煦想當太子,不願當藩王,朱棣雖說生氣,卻也無奈。

1424年,朱棣班師途中病逝,朱高熾稱帝,朱高煦反對,準備起兵。

一年時間不到,朱高熾病逝,朱瞻基從南京返回燕京,繼承大統。

1426年,朱高煦效仿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動漢王版『靖難之役』,在樂安起兵。

從軍事角度分析,朱高煦此次『靖難之役』,成功的概率很大,若非楊榮、夏原吉,朱瞻基也許就是第二個朱允炆。

起初,樂安方面傳來消息,告知漢王起兵之事,朱瞻基並不相信;等確認事實後,朱瞻基也很害怕,沒把握打贏。

朱高煦驍勇善戰,麾下精兵悍將不少,明軍中許多將領都是『熟人』,若是能連勝幾次,有望『靖難』成功。

朱瞻基陣營,能和朱高煦掰手腕的名將,隻有張輔一人,其餘可以無視。

但是,朱瞻基並不信任張輔,否則就不會很快解除他的兵權。

漢王進行『靖難之役』,朱瞻基決定讓陽武侯薛祿掛帥出征,這是一位年近七十歲的老將,也是除了張輔之外,勉強可以掛帥的武將了。

得知薛祿掛帥,朱高煦設宴款待眾將,信心滿滿,擊敗對手並不難。

燕王『靖難之役』時,朱高煦、薛祿曾並肩作戰,對彼此都很了解,薛祿一般般而已,沒啥亮點。

史載:『煦初聞祿等將兵,攘臂大喜,以為易與』對朱高煦而言,薛祿就是李景隆之流,可以輕易搞定;朱瞻基麾下沒有大將,有何懼之?

朱高煦的自信,並非沒有理由,朱瞻基方面確實缺乏能打之人,眾將聽說要出征樂安,與漢王交戰,都戰戰兢兢,非常害怕。

此種情況,夏原吉看得很清楚,且以李景隆之覆轍勸告朱瞻基。

史載:『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

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

大軍還沒出征,眾將就心存畏懼,一旦交戰則可想而知。

再則,這些將領與朱高煦曾並肩作戰,彼此之間的關系不一般;戰局遭遇挫折,沒準他們會倒戈,投奔朱高煦而去。

要知道,朱棣『靖難之役』時,南軍倒戈的將領可不少,尤其是曾追隨朱棣北伐的將士。

大將張輔很能打,直言率2萬兵馬就能擒拿漢王,獻給陛下。

朱瞻基以大局不穩為由,婉拒張輔;若是張輔倒戈,朱高煦豈不是穩贏了。

自己禦駕親征的話,風險很大,沒把握。

史載:『帝夜召諸臣議。

楊榮首勸帝親征。

帝難之』

楊榮,明初『三楊』是首,足智多謀,尤其擅長治理邊陲,對軍事很熟悉。

朱棣班師途中病逝,楊榮秘不發喪,他將朱棣安置在容器中,每天按時送餐,然後連夜返回燕京,擁戴朱高熾繼位。

楊榮力勸皇帝禦駕親征,朱瞻基左右為難,不敢下決心。

可知,皇帝對朱高煦也很畏懼,沒把握打贏二叔。

要知道,朱瞻基沒啥戰鬥經驗,跟隨朱棣去漠北刷經驗而已,並未親自帶兵征戰,更別說沖鋒陷陣了。

不信任張輔,麾下能打的悍將寥寥無幾,還擔心他們跟漢王聯手,自己又沒底氣禦駕親征,局勢很糟糕。

此時,如果朱高煦沒有死守樂安,而是出兵奔襲燕京或者南京,漢王版的『靖難之役』將會是另外一番模樣,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朱瞻基猶豫不決,朱高煦也還沒準備充分,勝負難料。

楊榮、夏原吉,這兩位能人扭轉了局勢。

楊榮力勸皇帝親征,朱瞻基很為難,還想派將領出征;夏原吉則以『李景隆故事』勸諫,讓朱瞻基放手一搏,以君王的氣場壓陣,一戰定乾坤。

1400年,建文帝采取齊泰、黃子澄建議,讓李景隆率60萬大軍北伐,結果一敗塗地,朱棣得以逆襲成功。

26年前的戰鬥,歷歷在目,楊榮、夏原吉,都是建文帝的舊臣,對此印象非常深刻。

此時,朱瞻基麾下將才凋零,軍心不穩,唯有皇帝禦駕親征,方能鼓舞士氣,贏得勝利。

1004年時,蕭太後、遼聖宗率20萬騎兵南下,所向披靡,直抵黃河沿岸,京師開封岌岌可危。

此時,寇準力排眾議,勸說宋真宗禦駕親征,到澶州督師。

宋軍士氣高昂,射殺遼軍前鋒大將蕭撻凜,蕭太後、遼聖宗答應議和,率兵撤退。

楊榮、夏原吉勸諫,朱瞻基鼓起勇氣,禦駕親征,攻打樂安。

史載:『且兵貴神速,卷甲趨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

榮策善。

帝意遂決』乘著朱高煦還沒準備充分,朱瞻基以帝王的氣場壓陣,朱高煦措手不及。

漢王麾下將士起初還想抗衡,得到朝廷赦免的承諾後,紛紛歸降,朱高煦敗局已定。

楊榮、夏原吉扭轉了局勢,朱高煦的『靖難之役』快速平定下來。

如果朱瞻基派薛祿出征,一旦遭遇挫折,趙王朱高燧起兵響應,功臣宿將也持觀望態度,鹿死誰手就難說了。

齊泰、黃子澄若是有楊榮、夏原吉的能力,朱允炆禦駕親征,朱棣也玩不轉。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