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山東籍的明朝官員匡鐸的故事。
明世宗畫像
匡鐸祖籍江蘇,他的祖父匡德曾在山東膠州擔任正千戶,由此他落戶到了山東。
明朝的千戶是管1120名士兵的中級軍官,是正五品的武官。
因為祖父在膠州任職的緣故,匡鐸家族就在此定居。
他成年後在明世宗嘉靖44年《1565年》中進士,之後他被授官北直隸淶水縣知縣,後來匡鐸又擔任了山西洪洞和河南新鄭兩縣的知縣。
高拱畫像
在此期間,匡鐸蠲免賦稅並上奏減免朝廷在民戶寄養的馬匹數量,讓飽受壓迫的百姓負擔得到了減輕。
調回中央後,他擔任過監察禦史、兵科給事中,在此期間匡鐸彈劾吏部尚書史廷儀得到了人們的尊重。
一個小小的正七品官員就敢彈劾朝廷的二品大員,匡鐸的膽子著實不小。
明穆宗畫像
匡鐸任職的時期處在明穆宗向明神宗的過渡期,權臣張居正和太監馮保排擠高拱,這件事引發了匡鐸的不滿,他極力爭辯但是無濟於事。
匡鐸的作為讓張、馮不滿,他由此被外放到地方任職,從此再也沒有進京城當官。
匡鐸離開北京後曾在大名府擔任知府後來又被貶為了夷陵州的知州,南陽府的同知。
一個進士在當年只要不犯錯,最後當到三品文官是沒啥問題的,但是匡鐸政績出色卻一再被貶。
明朝的大名府因為政治中心北移到了北京,大名的國防地位下降,這裡也從北宋時期的陪都變為了一個普通的府城。
大名臨近漳河、衛河,一到夏秋季節就經常發生水災,給百姓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極大不便。
匡鐸到任後就組織民工在城北三裡處修建了長達20裡的堤壩,百姓感激知府,將這座長堤命名為了『匡公堤』。
今天的大名縣還有由此得名的匡公堤村。
張居正畫像
匡鐸晚年調回中央擔任了刑部郎中,後來匡鐸又擔任了陜西寧夏司的按察司僉事。
不久後,匡鐸因病去職他退休後頤養天年,以78歲高齡去世。
按察司僉事是輔佐地方司法事務主官的官員,秩正五品。
刑部郎中是尚書、侍郎之下的正五品官,是主管某個部門的長官。
他壯年出任的大名知府也是正五品官,匡鐸宦海生涯數十年,最後也隻是一個中級文官,這跟他早年和朝廷的矛盾有關。
匡鐸除了行政能力出色外還擅長醫術,他任官時留心醫藥收集藥方,編著了《
痘疹方》一書,豐富了祖國醫學的典籍。
轉自:青史觀
原標題:《他是明朝進士,卻半輩子沒升官,大名還有因他得名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