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一個高級官員一旦受到言官也就是彼時的紀檢官員的批評,為了顯示自己的清白無辜,一定會主動向皇帝提出辭呈。
如果皇帝覺得這個被批評的官員還有利用價值,就會溫言相慰,明確表示不同意;反之,就會批準。
李三才最初也是遵照這個遊戲規則幹的。
奇怪的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打辭職報告,卻都如同石沉大海。
李三才的辭職報告一連遞了15次,皇帝依然充耳不聞,換了一般官員,很可能就順坡下驢,不再提辭職的事了。
可李三才是個有脾氣的官員,見第15份辭職報告遞上去後仍然沒反應,他一氣之下,卷鋪蓋走人。
對此,皇帝仍然沒有任何反應。
這個皇帝就是萬歷。
李三才當時的官職是戶部尚書,算是響當當的當權派。
李三才在萬歷二年《1574年》中進士後,先後幹過河南參議、山西學政、漕運總督和鳳陽巡撫等職,直到萬歷三十四年,也就是宦海沉浮32年之後,才升至正部級的戶部尚書。
也就是說,為了和萬歷賭這口氣,李三才不惜輸掉自己幾十年官場修煉才得到的正果。
在晚明官員中,李三才個性鮮明,是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三有』幹部。
所謂『三有』,即有能力、有脾氣、有污點。
先說有能力。
李三才入仕初年,曾任山東僉事,當地土匪很多,多年來地方官都束手無策,隻能大度地和土匪井水不犯河水。
李三才到任後,『廣設方略,悉擒滅之』。
因此功勞,他很快升任河南參議。
在任鳳陽巡撫時,因鳳陽產海鹽,萬歷便派太監出任稅使,一邊征稅,一邊搜刮百姓。
其中為首的太監叫陳增,自以為口含天憲,根本不把地方官放在眼裡,不僅『公行攘奪』,而且『數窘辱長吏』,地方官看到他就頭痛。
一個叫程守訓的家夥,投靠到陳增門下,依仗陳增權勢,『縱橫自恣』,『刑拷及婦孺』。
李三才到任後,一方面對陳增等宦官『以氣凌之』,上疏彈劾;另一方面派人收集程守訓的不法證據,查到贓款數十萬和一些原本皇家才可以使用的器物,進而把程守訓等人下獄法辦。
李三才一連誅殺了好幾個橫行不法之徒後,陳增不得不收斂行徑。
李三才的行事風格,使他贏得了『雷轟電掣,雨註風飚,令人有不可測者』和『豪傑而有聖賢之資』的評價。
再說有脾氣。
在古代,百姓向國家上繳的稅賦一般是田賦和人頭稅,萬歷時期,開始征收一個新稅種—礦稅。
應該說,征收礦稅並不是什麼聳人聽聞的事,但萬歷時期的礦稅征收之所以搞得天怒人怨《陳增即是一例》,有兩個原因:其一,這筆稅收並不是納入國庫,而是充當萬歷的私房錢;其二,負責征稅的不是國家官吏,而是萬歷指派的宮中太監。
這些人一旦有了魚肉民間的機會,很少沒有無所不用其極的。
在明朝高級官員中,李三才最早意識到征收礦稅將會帶來的惡果。
他很自然地向萬歷上奏章,要求停止這種短視行為。
這類奏章,前後一共有十餘道之多。
一開始,他還用委婉的言詞給萬歷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可萬歷根本不理。
後來,李三才急了,奏章裡的火藥味便越來越濃。
比如其中一道奏章中說:『奈何陛下欲崇聚財賄,而不使小民享升鬥之需……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於斯,而可幸無亂者。
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在另一封奏章裡,李三才罵得更厲害:皇上你每回征稅,都說宮裡太窮,你所說的太窮,不過是黃金沒有堆滿地,珠玉沒有壘齊天罷了。
你這樣亂搞,官員隻有請求罷免,百姓隻有去死,到時候天下就會大亂了,你為什麼還不醒悟還不警惕呢?
你不要認為我危言聳聽,若真的到了那般田地,皇上你該怎麼辦呢?
李三才毫不留情,可萬歷卻采取鴕鳥政策,裝作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
最後說有污點。
魏忠賢上臺後,對以清流派為主的東林黨人大肆清洗,從肉體上消滅之,從精神上抹黑之。
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編了個《東林點將錄》,以梁山好漢來對應東林黨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已經去世的李三才,被稱為『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
究其實,李三才雖然與東林黨精神領袖顧憲成關系很鐵,但嚴格說來,他並不是東林黨人。
不過,在閹黨專政時期,與東林有染就是歷史不清白。
但是,這裡說的李三才有污點,乃指其經濟上不清白。
盡管李三才並不以貪墨著稱,但他家境甚是富有,據說其家財價值白銀470萬兩,大略相當於天啟時期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
縱使李三才的父親是商人,也不可能賺到這麼多銀子。
李三才至少有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的嫌疑。
李三才不得不辭職以示清白的起因,在於當時內閣缺人,有人向萬歷建議說,內閣不能老是用那些筆桿子,還是應該從有地方工作經驗的官員中選拔,比如李三才就很適合。
在這之前,李三才貪污的事情幾乎沒有言官批評或揭發過,但聽說李三才有可能進入內閣,言官甚至非言官一時間紛紛上奏,指斥李三才有『十貪』『五奸』之罪。
這些義正詞嚴的批評並不是源於李三才貪污犯了眾怒,而是因為這個被視作『東林巨星』的人將高升內閣,那些與東林紛爭多年的浙黨、齊黨,當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政敵平步青雲。
這就是中國官場的一個怪象:在大家都悶聲貪污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去告發政敵貪污;隻有在政敵阻擋自己的錦繡前程時,才會有人鋌而走險地劍走偏鋒—因為一旦調查政敵貪污,就很可能引火燒身。
三有幹部李三才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獨有現象,像這種有能力,有脾氣,但同時也有污點的官員,史上不乏其人。
歸根到底,其實所有的官員都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有能力會辦事,但手腳不幹凈;無能力不會辦事,但手腳幹凈;既無能力也不會辦事,同時手腳還不幹凈。
這三種官員,到底該重用哪一種呢?
明君會用第一種,在利用他的能力的同時,盡量限制他的手腳;有道德潔癖的君主會用第二種,官員不貪便是寶,根本不管他稱職與否;昏君會用第三種,他的昏和庸,註定了他既沒有能力也缺少機會去甄別人才。
在這三種君王中,萬歷哪種都不算,所以,李三才隻能憤然辭職。
這個故事說明:第一,批評皇帝是一種高風險高收入的賭博,既可能因皇帝一時之怒而身首異處,也可能因皇帝今兒個真高興而在一夜之間暴得大名,榮獲『仗義執言獎』;第二,末世征兆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皇帝潛伏在宮中享受幸福人生,高級官員卻集體患上人格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