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果然很有料》-68
由於建文帝的意外死亡,導致諾大大明帝國出現了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皇帝沒了。
根據理學思想的天道說,朱允炆之所以被自焚是說明他失德了,國不可一日無君,一個皇帝被失德後,自然會出現有德之人來取代他,這才是天命。
天命就是朱棣了,到這時,只要不是白癡都能看出來,能榮登大寶的有且隻有前燕王朱棣先生。
話雖如此,程序還是要走,按照規矩這種事不能由當事人主動提出來,否則是會被千秋萬世戳脊梁骨的,必須由手下上勸進表,表示天命歸於當事人,勸其即位以繼承皇統。
唯一的皇帝候選人必須堅辭不受,表示我隻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何德何能敢覬覦大位之類。
然後群臣要像死了父母一樣痛不欲生表示堅決不行,再次上書要求他即位。
這次還是要被拒絕,當大家百折不撓第三次提出要求後,主角終於松口,說那就試試吧,可得先說好,這不是我自己要求的,是你們逼我的。
如是三次,新皇終於可以登極繼承大統,這才皆大歡喜,這道程序叫做『勸進』,是稱孤道寡一道程序正義的臺階。
在勸進這道程序上,朱棣是個優秀的導演,別人一般勸三次就到頭了,他楞是多整了一次,還表示要和領頭勸進的諸王翻臉,再說這話我就不認你們這些個弟弟。
如此四個回合下來,朱棣才勉為其難地接受新工作,六月十七日,他吩咐手下:移駕入宮準備登基事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宣佈建文帝是非法政權。
建文帝下落不明和官員們的不合作讓朱棣心神不定,登基之後,朱棣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鞏固皇權正義性。
朱棣起兵的名義是『清君側』,君沒了,『君側』還在,這是不能被允許的。
為了強調正義性,必須指出這些人是萬惡之源,是害死建文帝真正的兇手,放過誰也不能放過他們。
為了正義,朱棣必須對他們展開清算。
清算是殘酷的。
齊泰、黃子澄並沒有叛變,他們受建文帝密令外出募兵勤王,兩人一個兵也沒募到,現在遭人告發被抓回了京城。
其實朱棣最應該感謝的兩個人,應該就是黃子澄和李景隆。
創業道路上,他幾次險些中道奔殂,這一文一武救了他不止一命,要是他宣佈這兩人其實是我的臥底,天下人一定會恍然大悟:『哦!本該如此嘛!』
黃子澄和李景隆的命運截然相反。
黃子澄被抓,朱棣親自審問。
黃老師能力沒有,節氣不虧,口稱朱棣為『殿下』而不是『陛下』。
在左右一片罵聲中,他『抗辯不屈』,大義凜然怒罵道:
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貴,不知殿下即此位。
況富貴瞬息,何足輕重!殿下向來悖謬,不可為訓,恐子孫有效尤而起無足怪者!
朱棣大怒,下令將他全族445人全部抓來,用到架著脖子逼著他寫認罪書。
黃子澄奮筆疾書:本為先帝文臣,不職諫削藩權不早,以成此兇殘。
後嗣慎不足法。
朱棣又上一當,當即下令將黃子澄先砍去手足,然後凌遲處死。
黃家男性族人100多人株連斬首,外親充軍,最慘的是黃家女眷,他妻子妹妹都被送到教坊司充妓,日夜遭受凌辱。
齊泰死得略冤,他的能力強於黃子澄不少,但建文帝偏聽黃子澄,不能人盡其用導致了齊泰的悲劇。
齊泰本人被『碎分其體』,磔殺於市,齊泰兄弟一並棄市,叔父、幼子發配邊疆。
清算行動遠未結束。
遠在濟南的鐵鉉並未投降,他始終高舉著建文帝旗號。
朱棣即位後派兵攻下濟南,鐵鉉被俘押送到京師,朱棣以勝利者的姿態端坐大殿,鐵鉉卻反著身子對著朱棣一屁股坐下,不肯拿正眼看一下新任皇帝,還破口大罵朱棣是叛逆。
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口鼻,鐵鉉『亦不肯回顧』,最後被凌遲處死。
至死,鐵鉉的罵聲才停止。
鐵鉉的結局令人扼腕,然而他守土一方,竭盡職守,橫逆加身剛烈如鐵,又令人敬佩。
沒能收服鐵鉉是朱棣一大遺憾,他雖然痛恨鐵鉉,但每每激賞他的忠義,還對群臣稱贊他。
對於朱棣的殘暴行為與鐵鉉寧死不屈的精神,後代學者、文人以詩文深表贊嘆。
抄錄兩首於下:
鐵板差一線,走卻高飛燕。
忠孝肉,甘自咽,此鐵真百煉。
獨恨大鑊油沸濺,不濺一點糜爛燕子面。
執節坐廷南,百折不回,應知瀟石肝腸皆鐵;奇忠鐘塞外,寸磔以報,誰識先生色目中人。
噩耗傳到山東之後,濟南城內悲聲動天震地,父老家家焚香拜祭,以示悼念忠魂。
明知前方深淵,仍然堅持正道,這不就是『為天地立心』嗎?
即使是失敗者,人們也不會忘記他。
明中葉起,民間各地修起了很多鐵公祠廟,皆是祭奉鐵鉉。
濟南的鐵公祠如今是國家5A級景區,在濟南人民心中,鐵鉉已化身為關二爺一樣的人物被供奉,這無關立場也無關成敗,隻是寄托著人民對『忠義』二字的敬仰。
在這次大清算中,方孝孺的慘劇更令人觸目驚心。
如果說黃子澄、齊泰被殺是自取其禍,方孝孺本不應該死。
方孝孺,是因空印案被殺的濟南知府的方克勤之子,從小就是個神童。
當初宋濂被太祖稱贊為第一文臣,作為宋濂弟子的方孝孺繼承了他的基因,宋濂之後如果還有第一文臣,那就是方孝孺。
宋濂對這位學生推許有加,並曾預言:再過二十年,你們就會相信我,這小子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代文宗。
方孝孺是朱元璋留給子孫的遺產,早在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就被舉薦到京城,當時他已名滿天下。
但老朱並沒有重用他,隻是丟給他一個漢中教授的職位打發他去了四川。
這並不是朱元璋不識貨,反而是他對人才的保護。
在洪武朝,老朱以猛治國,他的政治策略是先霸後王——『上方心在賞罰,未遑教化』,這個時候重用方孝孺是不合適的,很可能害了他。
老朱並非不認可仁政,隻是他認為皇權有力,君威彰顯後方可以德治國,述行仁義。
他把仁政寄托到了朱標身上,一天他對朱標說:我給你留了個人才,現在我把他安排在蜀中磨煉他的棱角,到你當了皇帝再重用他,一定能給你很多幫助。
朱標早死,朱允炆啟用方孝孺為翰林學士,負責為他排疑解難。
方孝孺才47歲,已是海內一代大儒。
朱棣的首席謀士,黑衣僧人姚廣孝很敬佩他的才華,特地讓人給朱棣帶話:攻下北京後,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您千萬不能殺他。
道衍還著重加了一句: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方孝孺也是堅定的削藩派,但在這次靖難戰爭裡,他並不算建文帝決策天團的核心成員,主要工作是批答文書,起草文件,朝廷討伐燕王的詔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的手筆。
也是由於這點,當朱棣需要一個人幫他起草登基詔書時,方孝孺成了最好的人選。
宣召方孝孺時,朱棣一身明黃色龍袍,端坐龍椅,好似睥睨天下,俯視萬生。
方孝孺人未到聲先至,全身縞素,披麻戴孝,大哭進殿。
朱棣好不尷尬又不便立即發作,兩人進行了如下一番對話。
朱棣說:『先生不要錯怪我,我隻是想效法周公輔成王啊』
方孝孺問:『成王安在?
』
『已經自焚了』
『為何不立建文帝之子?
』
『國家亂了,需要年長的皇帝』
『為何不立建文帝之弟?
』
朱棣繃不住了:『這是我們的家事!』
他命左右遞上紙筆:『這封詔書,非得先生來寫不可』
方孝孺接過筆來投之於地,邊哭邊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方孝孺果然厲害,幾句話把朱棣問得啞口無言,朱允炆是死了,他還有兒子,還有弟弟啊。
按照你老爸定下的規則,也該立其子或其弟,而不是你朱老四坐上龍椅吧。
周公輔成王之類的鬼話就不要說了,天下人都知道你是狼子野心。
朱棣大怒,命將方孝孺磔於市,姚廣孝的叮囑早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關於方孝孺的死,還流傳著誅十族的傳說。
朱棣惱羞成怒問道:『你就不怕我滅了你九族?
』
方孝孺大義凜然:『便十族奈何!』
歷史上從沒誅十族的說法,為了湊滿十族,朱棣將他弟子朋友也算為一族,一並誅之,從此流傳下誅十族這個觸目驚心的典故。
誅十族可能是後來人們的傳說,但根據記載,方孝孺族人受牽連被殺者達到847人,十族還是九族區別已經不太大了。
往小了說,方孝孺全族被戮隻是受戰爭波及的一個數字,與一場戰爭動輒數十萬人傷亡相比微乎其微。
往大了說,方孝孺被殺的意義遠不止此。
知識改變命運,不管改朝換代,滄海桑田,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
方孝孺這樣的人才百年也難出一個,被稱為『讀書種子』的他『工文章,醇深雄邁。
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
出家人道衍從不打誑語。
『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所謂『天下讀書種子』並不光是字面意思,怪傑道衍識人鑒才自有獨到之處。
方孝孺不隻是個讀書人,他更是個政治思想家,文章第一隻是其次,道衍所看重的是方孝孺當世楷模的道德精神。
方孝孺正是一代雄主朱元璋在重法建君威時,特意為後世子孫所保留的道統傳人,寄望於他發揚士人志行,儒家道統。
無論是君王的仁政構想.還是儒者的明道寄托,方孝孺已被定位為有明一代,承續道統,昌明聖學的歷史傳人。
可見讀書種子的精神不僅在於讀書,更重要的在於學以用世,得君行道。
《明史》稱方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已任』。
以這個標準,『讀書種子』出仕是為了『行道』而非為利祿。
要求固守價值理想,以之作為參與政治社會活動的準則。
所以『讀書種子』的含義就是儒家『修已以安百姓』,內聖而外王的理想人格。
老朱千算萬算,沒算到老四會和大孫子幹架。
方孝孺亦如他所料,堅持儒家道統,堅決不承認篡位者朱棣為合法。
道衍早已看到這點,故此叮囑朱棣,切不可殺方孝孺。
堂堂大明皇帝,就容不下一個書呆子?
朱棣大可表現得高風亮節一點,就算他不想讓方孝孺說話,也不必用誅九族十族這樣極端的方式。
殺方孝孺成為他一生洗不去的污點,今天的人談起那段歷史,仍舊不寒而栗。
道衍一語成箴,我們都知道唐詩、宋詞是古典詩文的最高峰,為啥恢復華夏文化的明朝沒出現過這種復興。
有明一朝昌盛的是小說等通俗文學,正統詩文質量下滑明顯,除了文學本身的發展趨勢,與王朝本身對文化的導向也有關系。
方孝孺這樣的讀書種子被殺,天下讀書人噤若寒蟬,誰還敢學方孝孺。
那麼,讀書種子之死給明代士人造成什麼影響呢?
錢穆先生說,方孝孺『身系道統之重,天下士心所為向慕,然中道催折,更為罹不世之禍』。
胡適更是說『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
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
這個說法可能略有誇張,但不可否認,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儒生士大夫們的袖手清談。
明末大儒劉宗周、顧亭林等人認為,正是因為明末士大夫缺少了關心世用的精神,其學術活動才淪喪為放蕩的話語形式。
說『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或許過於絕對,畢竟大明後來也出現過於謙、王陽明、張居正這些牛人。
但明代士大夫的政治生活淪為空泛的講學活動,且愈演愈烈——『講學之風,至明季而極盛,亦至明季而極弊』。
倘若當初有讀書種子方孝孺引領海內風尚,士人的精神境界、社會的價值擔當是否會有所提高呢?
這個問題永遠失去了答案。
朱棣報復手段的殘酷在歷史上絕無僅有,他的手法被稱為『瓜蔓抄』,意思是只要一人牽扯到清算事件中,親族甚至朋鄰鄉裡都要倒黴,如瓜蔓輾轉牽連。
這場大清算前後持續十年之久,朱棣追治奸黨一共殺了14000多人。
歷史上搞清算殺人過萬的皇帝絕不在少數,但清算舊臣殺這麼多人,大一統王朝裡朱棣是獨一份。
如果說朱元璋是虎,朱棣是狼,我是沒有太大意見的。
不過朱棣的屠殺與朱元璋不同,老朱殺功臣的原因我們已經知道了,朱棣殺遺臣卻隻是政治報復。
不殺這些人並不會危及他的統治,也不會為子孫帶來什麼隱患。
在這件事上朱棣殘暴的一面表露無遺,受到後人的嚴厲批評。
朱棣為什麼這麼狠心,我隻能認為,心虛是暴力的根源。
朱棣明白自己得位不正,不得不用暴力掩蓋自己的心虛,以堵天下人之口。
清算之外,也少不了論功行賞,這點上朱棣恩怨分明。
除了跟隨他起兵靖難的那些將士們加官進爵,成為新一代勛貴外,對曾有心或無意幫助過他的人,朱棣也是不吝封賞。
比如救命恩人、靖難戰神、曹國公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
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列班首,地位儼然在諸臣之上。
好景不長,李景隆這樣先跟朱棣作對,後又投機賣主的人竟身居如此高位,受到建文遺臣和靖難勛臣的一致排擠。
第二年,彈劾奏章就如雪片般飛來,把李景隆砸得暈頭轉向。
朱棣雖然不相信李景隆會謀逆,也不得不削去他功臣勛號,令其賦閑在家以平息眾怒。
然而,仍以『曹國公』身份在家安享晚年的李景隆並不能讓眾臣滿意。
他們仍不斷上疏,將『無君臣之禮』、『密謀造反』等一系列罪名扣在李景隆的身上。
朱棣不勝其擾,褫奪了李景隆的爵位,圈禁在家並抄沒家產。
備受欺辱的李景隆也曾做過反擊,他以絕食十日相抗,可最終沒有必死的勇氣。
李景隆就這樣窩囊地活到了永樂末年,和朱棣同年去世。
李景隆死不足惜,可惜的是曹國公這個爵位,當初李貞和李文忠父子同爵是何等佳話,自李景隆被除爵後,曹國公從此斷了世襲。
李景隆的故事告訴我們,強扭的瓜真的不甜,德不配位是件很嚴重的事情。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徐增壽在最後時刻慘死在朱允炆劍下,朱棣痛惜之餘,殘酷清算了當初帶頭痛毆徐增壽的大理寺丞鄒瑾、禦史魏冕——鄒瑾九族448人被誅《鄒瑾和魏冕是舅甥》。
同時,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永樂二年進爵為定國公,子孫世襲。
至於一直與他作對的徐輝祖,畢竟那是大舅子又是元勛之後,朱棣想殺又不能殺,隻得革去他的俸祿和爵位,勒令在家閑住。
永樂五年,徐輝祖病逝《一說被勒令自裁》。
一個多月後,朱棣以『中山王不可無後』為由,命其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
徐增壽的定國公一系與徐輝祖的魏國公一系,一直傳承到明亡。
一門兩國公,徐家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然而和徐達的女兒們相比,這都不算什麼。
徐達有四個女兒,次女為代王朱桂妃、四女為安王朱楹妃,長女為燕王朱棣妃,也即永樂皇帝的徐皇後。
更牛的是朱棣三個兒子全都是徐皇後所生,這意味著永樂皇帝以後,仁宗朱高熾是徐達大外孫,宣宗朱瞻基是徐達外曾孫,然後以此類推。
就連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的嘉靖帝朱厚熜《祖父朱見深》,從輩分上說,也是徐達的第七世外孫。
所以可以這麼說,老朱家的江山,有一半的血脈是他徐家的。
徐達治軍嚴謹,朱元璋曾表揚他: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
如此看來,老朱還真有先見之明。
屠戮建文遺臣是朱棣抹不去的污點,除此以外他還做了許多事,好幾件大事都對後世影響巨大,有的直接影響到了當代。
虎狼有兇殘的一面,也有溫情的一面,人物同樣如此。
1403年,朱棣正式啟用自己的永樂年號,一個全新的永樂時代宣告到來。
=未完待續=
本文節選自小院正在寫的新書《明朝果然很有料》,先放到公眾號〖小院之觀〗上以連載的形式與大家探討,歡迎斧正,在頁面底部#明朝果然很有料中能查看已發佈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