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才子解縉被下獄,四年後朱棣看著囚犯名單大驚:他咋還活著?《網路歷史》

明朝永樂十三年的一天,皇帝朱棣照常在奉天殿內,批閱著全國各地送來的奏章,當看到一份關於詔獄在押囚犯的名單時,他連忙把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找了過來,並指著名單上解縉的名字,說道:『他還活著呢?

聽到皇帝的問話,紀綱瞬間心領神會,於是在離開皇宮以後,他便主動前往詔獄,用一頓酒席把解縉灌醉,然後將其拖到積雪中進行掩埋,直到對方活活凍死。

那麼,這個『解縉』究竟是誰?

明成祖朱棣為何非要殺他呢?

解縉

天降神童,皇帝青睞

洪武二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於江西省吉水縣的一個書香門第。

早在幼年時期,他便展現出驚人的才智,被人稱之為『神童』。

按照史書上的說法,解縉五歲便熟讀唐詩,七歲開始學做文章,十歲過目不忘,每日背下數千字的書籍,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並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理論知識。

十八歲那年,解縉第一次參加江西省的鄉試,就獲得了榜首《第一名》的好成績,當時的人們紛紛稱其為『解解元』。

圖片源自網絡

一年以後,解縉跟隨著哥哥解綸、妹夫黃金華一起前往京城會考,然後又以第七名的成績,進入最後的殿試,被錄取為二甲進士。

而他的哥哥和妹夫也不甘示弱,同樣登上了皇榜,成為當朝進士之一。

朝廷放榜以後,解氏家族『兄弟同等第』、『一門三進士』的消息轟動全國,就連當時的狀元都沒有他們家的名聲高。

同年年底,解縉被任命為翰林學士,這官職雖然隻有從五品的官階,但是他所代表的意義卻十分重大。

因為當時的翰林學士每天都要與皇帝打交道,幫助提供各類有用的意見,其實權相當於宰相一職。

朱元璋

而朱元璋也很欣賞解縉這樣的年輕才俊,覺得他未來必定能成為國家的柱石,並給予了他高度的重視,甚至公開說道:『我和你雖然是道義上的君臣,但從感情上來說,我們卻是情同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有任何事情都要及時告訴我』

對於這樣的話,朱元璋也就是說說而已,但偏偏解縉卻當真了,就在次日上午,解縉便呈上了一份萬言書,指責朱元璋制定的刑罰太過殘酷,應該把法律簡明一些,以寬大的態度治理百官。

彼時,朱元璋也是十分頭疼,他簡單的閱讀了那份奏折,稱贊了解縉的才華和能力,隨後便不了了之了。

眼見皇帝沒有采納自己的建議,解縉又呈上了一份《太平十冊》,繼續向朱元璋進行勸諫,對此,明太祖朱元璋也很無奈,畢竟當初是自己給對方的諫言權,現在也不能輕易打擊解縉,否則這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於是,經過再三的思考以後,朱元璋打算將解縉貶到外地,好讓自己眼不見心不煩。

當時兵部尚書沈潛與解縉經常發生沖突,因為解縉曾公開舉報兵部官員玩忽職守,讓沈潛被皇帝狠狠臭罵了一頓,所以沈潛經常會捕風捉影,誣告解縉在暗中對皇帝不滿。

而朱元璋也趁著這個機會,將解縉貶到了江西道擔任監察禦史的工作。

按理說到了這個時候,解縉也應該老實點了,但是他並沒有停下來。

洪武二十四年,就在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處死的第二年,解縉就代替別人為李善長上書喊冤,而李善長一案剛好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辦的,解縉這一舉動完全不亞於直接大罵朱元璋昏庸無道了、枉殺功臣。

事後,念及解縉年少無知,朱元璋本想不搭理他。

可是解縉這家夥卻完全沒有一點眼色,不久後,他又代別人上書彈劾了禦史袁泰,而袁泰又是朱元璋心中的好臣子,這讓朱元璋非常不爽,認為解縉缺乏一定的涵養,無法與同事們和諧相處,必須閉門思過,回家好好反省一下。

同年年底,朱元璋召來解縉的父親,對他直言道:『史書上有個成語叫大器晚成,我看你兒子就是這樣的人,讓他回到家鄉修身養性,十年以後再來,當做大用也不算晚』

對於皇帝陛下的建議,解父自然不敢反駁,於是解縉隻能隨父親重返家鄉,這一待便是八年的時間,每天過著閉門著述的日子,修改了多部文學作品。

朱允炆

改天換地,擔任首輔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解縉得以進京吊喪,並打算準備重新回歸官場。

然而就在新皇帝朱允炆即位後,曾經被解縉得罪的禦史袁泰趁機諫言,說解縉的母親亡故,他卻遲遲不下葬,父親年近九十,解縉也不照顧。

朱允炆是個傳統的文人皇帝,對三綱五常和倫理道德十分看重,於是在沒有經過任何調查的情況下,他便把解縉貶到蘭州擔任小吏一職。

四年以後,有大臣為解縉翻案,朱允炆經過一番調查,洗清了解縉的冤屈,然後又把他召回京師,成為了一名翰林待詔官員。

彼時,解縉剛剛回到朝堂之上,還沒等他大有作為一番,燕王朱棣便打著靖難旗號,一路趕到了南京城外。

在城池陷落的前夕,解縉與好友胡廣、王艮一起討論此事,解縉率先說明了君臣大義,表示自己要追隨建文帝赴死,而後胡廣也慷慨激昂,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隻有王艮什麼也沒有說,默默地坐在椅子上流淚。

結果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就在燕王朱棣占領南京後,解縉和胡廣率先投降,反倒是王艮自殺殉國,表示了對君主的忠誠。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解縉作為主動投降他的文臣,被晉封為翰林侍讀,時常陪伴他的左右。

在剛剛稱帝以後,朱棣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方便自己兼顧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就成立了內閣制度,解縉、胡廣、黃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楊榮等七人一起入閣參與朝廷要事商議。

一年以後,朱棣把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和右春坊大學士,從此開啟了他作為大明首位內閣首輔的道路。

文獻大成

在解縉上任初期,朱棣便交給了他一個重任,那就是編撰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圖書,來證明朱棣這個皇帝遠比建文帝更加稱職,更加偉大。

可是解縉這個人呢,在政治上情商非常低,面對皇帝讓他編書一事,他認為這完全是大材小用,所以永樂大典的最初版本《文獻大成》非常簡約。

永樂大典

而朱棣在看完此書後大為惱火,嚴肅的責罵了解縉等人,然後以書中所載內容根本沒有寫全為由,要求解縉重新主持編寫此書。

同時,為了讓臣子們重視這件事兒,朱棣還把自己的頭號謀臣黑衣宰相姚廣孝加入了編撰隊伍,前前後後抽調了兩千多人參與纂寫,最終在數年後才完成了定稿,並命名為《永樂大典》。

當然,僅僅是在編寫永樂大典一事上的馬虎,還不至於讓朱棣想要殺掉解縉,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那就徹底解縉的命運。

皇室風波,自作自受

朱棣登基第三年的時候,朝局已經逐漸穩定,大臣們紛紛上表請立太子,朱棣本人也有些猶豫不決,從個人的喜愛程度來看,他是傾向於二兒子朱高煦的,因為這個兒子非常像他,勇武過人,能征善戰。

但是古往今來國家一直強調的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大兒子朱高熾也有不少的支持者,一旦這件事情處理不好,國家便可能再次進入分裂狀態,於是為了解決這件事情,朱棣便把首輔解縉找來,希望聽聽他的看法。

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但凡有一點政治敏感性的人,在得知皇帝的想法後,應該都不會輕易站隊,畢竟這是皇帝的家事,無論支持誰都會得罪另外一個人。

可是解縉這個人非常幹脆,他直言道:『應該立長,古往今來都是這樣的,皇太子仁孝,不能拋棄他選擇別人,否則空無寧日』

聽到這裡,朱棣面帶不悅的說道:『我的大兒子體肥多病,國家或許需要一個健康的君王呢?

朱棣家的子孫圖

解縉再次勸解道:『好聖孫!』

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朱棣也十分了解,按照解縉的想法,即便皇長子朱高熾身體不好,但是皇長孫朱瞻基強啊,有個這樣的孫子朱家江山也更加穩妥啊。

事後,朱棣無奈的笑了笑,並下令冊封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徹底安定了臣子們的心。

但是因為這件事情,也讓朱高煦徹底恨上了解縉。

明軍

同年七月,受前安南王室後裔的邀約,明成祖朱棣打算興兵討伐安南權臣胡氏,解縉極力勸阻此事,並直言勞師遠征得不償失,此次出戰必定會獲得失敗。

而朱棣執意出兵,最終打了一個大勝仗,甚至把安南地區吞並了,結束了自五代十國時期,安南《越南》脫離中國管轄的歷史。

彼時,受這件事情的影響,朱棣對解縉十分不滿,連帶著太子朱高熾,也不受朱棣的待見,反觀漢王朱高熾更加受寵,各項禮制也超過了太子朱高熾的標準。

而解縉也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反而再次上書皇帝,說:『漢王的行為是不對的,陛下如此寵幸他,將來勢必會讓他跟太子起爭端,這是絕對不行的』

朱棣看到這封奏折後勃然大怒,他認為解縉完全是在離間自家的骨肉親情,所以對解縉也產生了很大的意見。

一年以後,朱棣給所有的內閣大臣們準備二品紗衣,但是唯獨沒有給首輔解縉,甚至也沒有任何解釋。

眼見父親已經逐漸厭惡解縉,漢王朱高煦也趁機出手,將朝廷裡面機密泄露的事情,嫁禍到解縉身上。

隨後又有人誣告解縉在前兩年的科舉中,故意給家鄉士子們走後門,閱覽試卷不公、科舉造假舞弊等一系列罪名紛紛落到了解縉頭上,朱棣直接把解縉貶到了廣西地區。

但是僅僅是這樣,還不能讓朱高煦滿意,於是還沒等解縉走出京師,又有一名禮部的官員彈劾解縉,說他濫用職權,出行不符禮制,聽到這條消息,朱棣非常憤怒,決定將解縉一擼到底,把他趕到了離北平最遠的安南《越南》地區。

假設解縉老老實實的,在安南地區度過後半生,或許還能免遭一死,但是癡迷於仕途的解縉卻不願到此為止。

四年以後,解縉私自入京奏事,結果明成祖朱棣剛好北征未歸,這讓幻想著再次得到重用的解縉十分沮喪,無可奈這隻下,他隻能病急亂投醫,找到了皇太子朱高熾,與對方見了一面。

然而正是這一面,讓解縉徹底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在朱棣回到北平城後,漢王朱高煦立即上書,說:『解縉圖謀不軌,趁著皇上外出期間,私自密會太子,然後又打報告直接走掉,這完全不是作為臣子的禮儀』

聽到消息以後,朱棣勃然大怒,畢竟在中國古代,大臣們暗中與太子結交,那麼十有八九就是在陰謀造反,趁機做個從龍之臣。

於是,朱棣就以解縉『無人臣之禮』的罪名,將其下判刑到了詔獄,但是還沒等錦衣衛抓住解縉,結果解縉上書請求國家停止戰爭,治理贛江河道的奏折,便先一步擺到了朱棣的書桌上。

這一舉動,在明成祖朱棣看來,完全是對自己的挑釁,因為自己剛剛把解縉判入詔獄,現在這個罪臣居然對自己的施政方針指指點點,當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經過這件事情的刺激,。

朱棣當即詔令錦衣衛搜集解縉同黨的罪行,連同數十名官員一起被送入了監獄之中。

此後由於國家事務繁忙,朱棣多次出征漠北,也逐漸忘記了這件事。

四年以後,朱棣突然提出想要查看詔獄在押犯人的名單,而解縉也再次進入了他的視線。

當時受解縉牽連關押的犯人,其中有五人先後死在了詔獄之中,反倒是解縉這個主謀還一直活著,這讓朱棣感覺十分不爽,於是他便問出了那句著名的『縉猶在耳?

紀綱

聽到皇帝陛下的詢問,作為心腹之人的紀綱也非常了解上級的意思,於是出了皇宮以後,他便去詔獄辦事情了。

面對紀綱的突然到訪,解縉也認清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他抱著酒壇給自己來了一場大醉,最終紀綱以不用兵器殺害的方式,給了這位解大才子一個體面的下場。

事後,朱棣下令查抄了解家的所有財產,並將其妻兒宗族全部攆到了遼東地區。

而作為作為受到解縉幫助的明仁宗朱高熾父子,在登上皇位後卻並沒有為解縉平凡,直到數十年以後,那位經歷了『奪門之變』的明英宗朱祁鎮,偶然想起這件事情才給解家進行了特赦。

大約又過了三十多年,明憲宗朱見深從臣子口中得知此事,意識到自家祖宗幹的事情有點影響不好,於是便下令對解縉進行平反,恢復了他生前的官職,並其子孫後代也重新送回了老家江西吉水縣。

從解縉的一生來看,他的才華還是有的,否則也不會被稱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但是他的智商雖高,情商卻低的一塌糊塗,人品太差,為人張揚,完全不懂得收斂,作為同樣是大名永樂時期的內閣大臣,其他六名閣臣全部得以善終,唯有解縉一人落得個慘死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