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朱棣因為不滿侄子朱允炆而以『清君側』的借口發動了奪皇位的靖難之戰。
戰爭初期,建文帝朱允炆具有絕對優勢,尤其在兵力、地盤、資源這些方面均甩朱棣很多條街。
可後來朱棣卻依然成功逆襲了,並趕跑了朱允炆,自己上了位,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明成祖。
雖然朱棣能夠贏有不少的原因,但建文帝用錯了李景隆則肯定是失敗的重要因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開國名將,同時也因戰功顯赫被封為曹國公,而他的兒子就是李景隆。
李景隆生得身材高大,外表英俊,而且從小也酷愛兵法。
李文忠與李景隆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甚至連名將李文忠也說不過兒子李景隆。
也正因如此,就連朱元璋也對李景隆另眼相看,後來甚至特地定了他為輔佐朱允炆的武將核心。
不過李文忠卻對李景隆的評價不高,同時還囑咐朱元璋不要重用李景隆。
原來李文忠看出了李景隆隻停留在兵法理論知識的階段,他毫無實際作戰經驗,因此完全就是個明朝版的趙括與馬謖。
戰國時期,趙括熟知兵法,結果在長平直接坑死了45萬趙兵。
三國時代,馬謖討論起兵法還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但在街亭一戰瞬間坑哭了蜀軍。
李文忠看出了李景隆的紙上談兵本性,因為打仗的經驗需要經過實戰才能真正體現出來,整個中國也就隻有諸葛亮能做到零實戰經驗爆錘對手。
雖然李文忠告誡朱元璋李景隆不可大用,但老朱卻覺得這是李文忠過於低調的表現,因此沒有聽他的勸告。
在朱元璋的刻意安排下,朱允炆也十分重視李景隆,甚至在靖難之役給足了李景隆面子。
1399年,朱棣發動了靖難之戰,李景隆接過耿炳文的帥印,馬上就走上了坑死朱允炆的道路。
他一上任就把50萬南軍坑得殆盡,再後來又接二連三慘敗,直接敗光了朱允炆的家底。
再後來,朱允炆不計前嫌,依然重用李景隆,甚至讓他去鎮守金川門。
結果李景隆並不感恩,馬上開城門,投降給了朱棣。
可李景隆也沒落到好的結局。
1404年,他被朱棣免了官職,後來則被囚禁起來,直到永樂中後期病死。
那麼還有個問題:李景隆為何兵法理論知識超過了李文忠呢?
原來李文忠年輕的時候沒讀過兵法書,他的軍事才能通過實戰積累而起。
李景隆則出生在和平年代,有時間就看兵書,所以理論知識超過了李文忠,但缺乏實戰經驗,因此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