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於7月15日在國博開展,展出的50餘件《套》作品全部是深藏於國博庫房從未展出過的。
清俞明《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明《明太祖朱元璋異形像》
明清肖像畫是國博書畫收藏的特色之一,其館藏數量多達近千件。
此次展覽主要分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為『帝王·皇族』。
帝王和皇族成員在明清肖像畫中占比很高。
帝王禦容,大多為正面形象,著朝服,形象威嚴,但朱元璋是個例外。
本次展覽中,朱元璋的肖像有兩幅,一幅是晚清民國時期畫家俞明所繪的正形像,應算是朱元璋的『標準照』;另一張是他的異形像,此圖無款,從風格看,為明代作品。
在朱元璋畫像中,此類異形像並不少見,其共同點是『鞋拔子』臉型,臉上不同程度地長滿黑痣,『鳳眸龍頭,黑痣盈面』,與正形像截然形成反差。
朱元璋的異形像之所以流播甚廣,專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貴為九五至尊,民間往往將其神話,其奇異的長相合乎君權神授的理念,容易滿足普通民眾對皇帝的神秘心理。
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對其異形像推波助瀾,因而明代洪武年間直到清代,關於朱元璋的異形像都大行其道。
正因如此,真正代表其真實龍顏的正形像,則藏在深宮人未識,這就為後人清晰認識朱元璋本尊制造了障礙。
好在文獻與畫像俱在,觀眾可以通過閱讀撥開迷霧,尋找真相。
明《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第二單元為『雅集·行樂』。
雅集和行樂是明清時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現形式。
雅集圖既有蘭亭修禊、西園雅集、玉山雅集、杏園雅集等歷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見經傳的文人自發聚會。
這部分作品均為文人群像,將眾多文人置於林泉高致或宴遊玩賞之中,烘托出群體性的文人雅趣。
畫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側影,多有書童相伴,是一種文人的集體肖像。
行樂圖一般是將文人置於優雅而富於詩情的山間或林下,自然與人文環境融為一體,折射出淡泊明志、遠離塵囂的文人身份與趣味。
就作者而言,大多為文人畫家,或兼具文人身份的職業畫家,如曾鯨、禹之鼎、費丹旭等,也有一些屬無名氏所繪。
在清代,還有不少畫家畫過行樂圖模式的自畫像,如華喦、羅聘、吳榮光、任伯年等。
雅集和行樂圖既是明清時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這一時期將肖像畫與山水畫熔鑄一體的典范。
這類肖像畫多為手卷,且名家題詠殆遍,因而在藝術性之外,尚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第三單元為『名臣·名士·閨秀』。
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名臣和名士都在明清肖像畫中占有重要分量。
名臣、名士肖像,既有著朝服的也有穿便裝的;既有端莊的正面像亦有隨意的行跡圖,具有膜拜、瞻仰與紀念的意義。
閨秀是明清肖像畫的另一組成部分,其形象『不貴工致嬌艷,貴在於淡雅清秀』,且側重於藝術渲染,具有觀賞與娛樂性功能。
也有一些這類肖像是寫前朝人物的,故多為傳移模寫,往往出現程式化傾向。
閨秀形象的變遷反映出身份認同和畫風變革的軌跡,也折射出審美趣好的遞變,其藝術性要遠超其實用性功能。
明《諸葛亮立像軸》
第四單元為『學者像傳』。
清代學者和歷代文苑像傳是國博肖像畫藏品的重要特色。
《清代學者像傳》曾經出版過單色影印本,歷代文苑像傳則極少露面。
兩種像傳是由文史學者和書畫鑒藏家葉恭綽《1881—1968》家族捐贈。
《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和歷代文苑像傳是由葉恭綽祖父葉衍蘭《1823—1899》摹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則為楊鵬秋摹繪。
兩種像傳卷帙浩繁,來源清晰,正如葉恭綽所言,像傳『取諸家傳神像暨行樂圖繪,或遺集附刊及流傳攝影,皆確然有所據』,是了解歷代《尤其是清代》學者肖像的重要圖像文獻。
清《李清照像》
總之,在明清肖像畫中,『形似』的藝術理念被發揮到極致。
在實用性的社會功能大行其道的明清肖像畫中,他們側重的是『以形寫形』,是『形似』。
這種寫實、重形的創作理念是明清時期絕大多數職業畫家的價值取向,也是他們適應受眾需求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在肖像畫中,觀者不僅能看到畫風與審美的嬗變,更能看到社會生活的變遷。
透過這個展覽,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肖像畫的藝術特征與文化背景的遞變,從而對明清時期以人物肖像為主導的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來源: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