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什麼下西洋,是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呢,與朱允炆有關系嗎。《網路歷史》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這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隱情呢?

鄭和人姓馬,回族人年輕的時候就跟在燕王朱棣的身邊,足智多謀,後來在朱棣跟他的侄子朱允炆帝位爭奪之中,鄭和立功,被朱棣賜姓為鄭。

這就奇怪了,明朝皇帝賜姓,為什麼不賜國姓朱,而是賜姓鄭呢?

因為鄭和的身份很特別,他是太監。

雖然是皇帝的親信,但是太監的身份讓他不能夠和文臣武將一樣,享受國姓,所以就賜姓為鄭,稱為鄭和師,稱三寶太監。

雖然身份有那麼一點點的尷尬,但是鄭和卻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主導了當時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事件,那就是七下西洋,為什麼說鄭和下西洋影響最大,首先它的規模最大。

據史書記載,鄭和的船隊有船舶200艘以上,它的旗艦也稱作寶,船長44丈四尺闊18掌能容納上千名軍士。

這樣,這個記載折算成今天的尺寸。

他大約長146米,寬46米二,它的排水量至少在2000噸以上,直到19世紀末,它都保持著世界上最大。

船隻的記錄。

鄭和艦隊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滿於鄭和將近一個世紀的哥倫佈發現新大陸時的艦隊隻有三條船,不足百人,其次航行足跡最廣。

1405年到1433年間,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往南到了印度尼西亞。

可惜到了印度、阿拉伯半島、麥加,甚至還到了非洲的索馬裡、上海9萬裡,先後訪問了30多個國家地區。

這是刊登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的鄭和下西洋航線圖。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鄭和艦隊足跡之廣,堪稱帆船航海史的奇跡。

再次,人數最多。

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的記載,鄭和艦隊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醫師和水手。

等共27550人,人數之多,前所未有。

除了影響之大,鄭和下西洋還給大家留下了很多的謎團,其中最主要的謎團就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七次航海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但是帶回的經濟收益卻不是很明顯。

顯然,賺錢並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根據《明史鄭和傳》的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攜帶大量的金銀財寶,瓷器絲綢,每到一地。

都要給當地大量的賞賜,宣揚大明朝的強盛,很多國家也紛紛出使大明,獻上朝貢。

一時之間,大明朝威名遐邇,四方賓服受命而入貢者,三十國,也就是說30多個國家都來朝貢,而大明朝把這些國家都納入自己的疆域之內,標榜自己幅員之廣遠。

遠邁漢唐,但是這樣的威名,隨著後來明朝禁止出海也變得毫無意義。

《明史鄭和傳》還記載了一個,成祖疑惠帝往海外,欲覓蹤跡。

惠帝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侄子朱允炆。

朱棣的地位啊,是從朱允炆的手裡奪來的。

但是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時候,朱允炆在皇宮的一場大火中下落不明。

有民間傳言朱允炆逃到了海外,朱棣為了防范有一天他再帶人殺回來,就派鄭和和艦隊到外面兒去搜尋他的蹤跡。

這個說法其實是後世的演繹,並不是真實的目的,或者說不是主要的目的。

再說,朱允炆逃亡海外,還怎麼帶兵殺回來,難道帶著非洲人回來嗎?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還是揚我大明國威,為永樂皇帝打造一萬邦來朝,四方霸主的帝王人設。

鄭和下西洋還發生過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兒。

1415年底,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回來,向永樂皇帝進獻麻林國(肯尼亞)的麒麟,朝野震動,永樂皇帝還舉行盛大儀式,親自迎接瑞獸麒麟。

明朝畫家沈度還畫了一幅瑞應麒麟頌圖,仔細看,這哪是麒麟?

這明顯是長頸鹿啊,估計是鄭和不認識長頸鹿錯當麒麟了。

1424年,朱棣駕崩,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宣佈停止下西洋。

第二年,朱高熾去世,他的兒子朱瞻基繼位。

為了再現祖父朱棣的風采,1430年,朱瞻基命,59歲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但是在返航途中,62歲的鄭和因病去世,隻得由副將王景弘將龐大的艦隊帶回中國。

鄭和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人物,在他之後才有了哥倫佈發現新大陸和麥哲倫的。

環球航行,可惜的是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明朝皇帝下西洋,諸藩國寶船禁令停止,各處修造下帆海船,西令停止,遠洋航船從此收起了巨帆。

我想如果當時的遠洋航行,能夠堅持到後來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可能,就是咱們中國人大航海時代的霸主,也必將是中國。

可惜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給我們當時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現在南京的牛首山南麓還有鄭和之墓,當地人也稱為馬回回墓。

但是很多學者認為這隻是鄭和的衣冠塚,裡面埋葬的是王景弘帶回的鄭和頭發。

靴帽的物兒正和因為在返航中去世,失守無法保存,就葬在了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三寶土龍。

當地現在還有三保洞,供鄭和像,洞旁有三寶敦,相傳為鄭和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