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晉王朱棡突然去世,導致朱元璋不得不在臨終前出手對付朱棣?《網路歷史》

前言: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已是風燭殘年的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皇宮內,又接到了一個令他難以承受的噩耗。

遠在山西太原的皇第三子、朱元璋本人最信任和喜愛的晉王朱棡在當月十二日去世,享年41歲。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種事,從第十子魯王朱檀、第八子潭王朱梓、嫡長子皇太子朱標再到嫡次子秦王朱樉,朱元璋已經承受了好幾次,多一次不多少一次不少。

但是這次嫡第三子朱棡的突然去世,讓老皇帝此前為了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而做的佈置,突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漏洞。

這個漏洞,在後來的歷史中被證明是致命的。

朱元璋劇照

內有皇太孫,外有眾親王

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之前,大明帝國的接班人一直是皇太子朱標。

朱元璋自打朱標一出生就對其展開了精心的培養。

從洪武十年開始,大小政事就已經先由朱標處分,然後才向朱元璋奏聞。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啟皇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十三》

從這個角度說,朱標事實上已經位同副皇帝,人們一直稱他是史上權力最大、最得皇帝信任的皇太子,誠不為過。

甚至於為了朱標,朱元璋還在洪武二十三年忍痛除掉了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淮西勛貴集團。

韓國公李善長、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等人,無不是在自己最最艱難時刻就追隨左右的老夥計,但是為了太子的江山,朱元璋也隻能選擇犧牲他們。

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寄托了朱元璋全部心血的朱標撒手人寰。

不但給了年過花甲的老父親沉重一擊,也把大明帝國接班人的危機暴露無遺。

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便定下了”封建諸王”的國策,皇帝的十幾個兒子陸續就藩,星羅棋佈般地分佈在帝國的各個要害點上。

親王之中,不乏像晉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楨、蜀王朱椿、湘王朱柏這樣的傑出人才。

朱元璋與朱標劇照

此前有大哥朱標坐鎮京師,兄弟們各守一方,相安無事。

現在太子去世,諸王是否有覬覦之心?

朱元璋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否定了”國賴長君”的建議,沒有從諸子中再選擇接班人。

當年九月,明太祖在經過精心考慮之後,選擇朱標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出生時,其母呂氏為太子次妃。

此後呂氏雖然被提拔為太子繼妃,朱允炆的身份似可由庶子變為嫡子,但和太子正妃常氏所生的弟弟朱允熥相比,畢竟還是有天然差別。

打個比方,倘若在《紅樓夢》之中王夫人去世,趙姨娘升級為繼室,難道就能讓賈環的地位高過賈寶玉嗎?

朱元璋當然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區別,但作為一個65歲的老人,他已經沒有精力再去重新培養一位合格的接班人了。

朱允熥固然是元嫡,但他背後的武勛勢力:舅姥爺涼國公藍玉、舅舅開國公常升以及藍家和常家背後的軍方力量,讓朱元璋無法安心地將江山交到他手上。

而背景簡單的朱允炆,顯然是一個更適合明太祖大刀闊斧為其鋪路的人選。

朱棣劇照

於是在冊立了皇太孫之後不久,朱元璋就發動了洪武朝最後一個大案”藍玉案”。

包括藍玉、常升在內的大批公侯及與他們關系密切的十多位五軍都督府都督,乃至於京師附近衛所的眾多指揮使都被一網打盡。

大明的軍權,徹底交到了各位戍邊親王的手上。

為了防止親王坐大,在此後的兩年時間內,藍玉案的漏網之魚:晉王的嶽父永平侯謝成、親家穎國公傅友德,周王的嶽父宋國公馮勝,楚王的嶽父定遠侯王弼相繼被殺。

至此,朱元璋在太子死後勉強打造了一個內外平衡的體系。

在內由皇太孫朱允炆作為核心,接受文官集團及大浪淘沙後殘留的勛貴: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輝祖及長興侯耿炳文的輔助。

在外則北方蒙古一線,由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為雙核心,輔以代王朱桂、遼王朱植、寧王朱權、谷王朱橞作為幫手。

西北一帶交給嗣秦王、肅王和慶王。

西南一帶交給蜀王和岷王。

湖廣一帶交給楚王和湘王。

在晉王和燕王身後,還有周王和齊王作為支撐。

作為這個體系的重中之重,晉王和燕王手上掌握了巨大的權力。

當時山西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節制,北平屬衛將校則悉聽燕王節制。

二王也在朱元璋的指示下頻頻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對北元殘餘勢力進行威懾甚至直接打擊。

可以說,這個體系是朱標死後,朱元璋所能留給朱允炆的最重要遺產。

會剿燕王

但是現在精明強幹的晉王突然去世,最為關鍵的北境防線上雙核變單核,朱元璋不得不認真思考起燕王作亂的可能性來。

晉王死後不久,五軍都督府指出朝鮮並不恭順,請求發兵討伐。

若是太子尚在,或是晉王未死,隻怕發兵也就發兵了。

但現在的局面,顯然不允許再節外生枝,朱元璋隻是命禮部再去申斥朝鮮國王李成桂,白白可惜了這次收服朝鮮半島的機會。

4月9日,朱元璋給燕王朱棣發出一道敕書。

裡面談到秋天虜騎將南下侵擾大寧以及開平,需要朱棣早做準備。

隨即老朱越俎代庖,已經幫朱棣做好了軍事調動。

可西涼召都指揮莊德、張文傑,開平召劉真、宋晟二都督,遼東召武定侯郭英等會兵一處。

遼王以都司及護衛馬軍悉數而出,北平、山西亦然。

步軍須十五萬,佈陣而待令。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七》

莊德、劉真、宋晟等幾位洪武朝後期的大將全部出動,北平、山西和遼東三都司的軍隊傾巢而出。

同時朱元璋要求郭英和劉真、宋晟居左,莊德、張文傑和都指揮陳用居右,燕王本人則和代王、遼王、寧王和谷王居中。

這樣一個佈陣,真的隻是用來對付胡虜麼?

4天後,剛剛做完佈置的朱元璋邁出太廟,看到門外的桐樹和梓樹,竟然感嘆起人生來,預示著老皇帝壽數將終的悲涼。

己醜,享太廟畢,上步出廟門,徘徊顧立,指桐梓謂太常寺臣曰:”往年昔此,今不覺成林,鳳陽陵樹當亦似此。

“因感愴泣下。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七》

朱元璋劇照

4月21日,朱元璋派通政使趙彝持節趕往山西,立晉世子朱濟熺為晉王。

5月8日,《太祖實錄》記載”上不豫。

“所謂的不豫,就是天子有病的諱稱。

僅僅四天之後,洪武朝後期最受朱元璋信賴的左軍都督楊文被緊急派往北平,接管北平都司及行都司兵權。

楊文此去,顯然是奉旨催促燕王趕緊出塞備邊的。

同一時刻正在遼東的郭英也接到敕書,讓他選揀精銳,隨遼王至開平迤北擇險要,屯駐堤備。

在楊文和郭英的敕書中,都有”一切號令,悉聽燕王節制”的記載。

但是在郭英後裔武定侯郭勛所著的《毓慶勛懿集》中,卻根本沒有”悉聽燕王節制”這樣的記述。

很顯然,篡位之後的朱棣經過仔細思考,發現當年父皇讓他出塞的目的並不單純,故而他才加上”一切號令,悉聽燕王節制”這句話,希望可以掩蓋歷史真相。

5月20日,監察禦史史仲成等人被分派前往北邊諸王府稽閱牛、羊、馬、駝、騾、驢的數量。

在這緊要當口,筆者不相信朱元璋派出這些監察禦史隻是做這些事情。

如果,他們是去檢查諸王護衛有沒有全部出塞呢?

5月29日,朱棣接到一道敕書,裡面對他進行了誇獎:”朕之諸子,汝獨才智克堪其任。

秦、晉已薨,汝實為長。

攘外安內,非汝而誰?

”這是朱棣日後修纂的《明太祖實錄》要告訴我們的意思。

但是,筆者懷疑就在這道詔書中,朱元璋將朱棣召回了南京。

第四子來未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十日,南京皇宮西內,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已經氣息奄奄。

在彌留之際,老朱依然在問左右之人:”第四子來未?

” 在遲遲無人敢回答之後,這位農民出身,被稱為歷史上得國最正的草根皇帝終於駕崩,享年71歲。

這裡的第四子,當然是指燕王朱棣。

既然朱元璋在臨終前還在關心朱棣到了哪裡,那前提就是他此前要下旨召燕王南下吧?

對於這一點,《太宗實錄》並不否認。

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

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齎敕符,令上歸國。

及太祖大漸,問左右燕王來未?

凡三問,無敢對者。

《《明太宗實錄卷一》》

南京明孝陵

現在問題就在於朱元璋到底是什麼時候召朱棣南下的。

根據《太祖實錄》中對於馬皇後去世時的記載,從南京發出敕書到燕王抵達南京,需耗時十六天。

朱棣在《太祖實錄》中稱朱元璋是在”《疾》漸劇” 的時候召他南下,那對應《明史》應該就是”閏月癸未,帝疾大漸”這段記載,即閏5月8日。

那朱元璋如果沒有頭腦糊塗的話,他應該很清楚,僅僅兩天時間燕王連敕書都沒收到,更遑論趕到南京。

但是如果這道命令就記錄在朱棣5月29日收到的敕書之中,算上他從開平出發的額外時間,閏5月10日的時候,朱棣確實應該趕到南京了。

事實上,朱棣當時已經抵達了淮安。

筆者不清楚燕王在這10天的旅途中有沒有思考過為何父皇會召他南下?

燕王府護衛大軍在開平,北面是郭英率領的遼東明軍,身邊是山西、北平各都司的官軍,就像一張大網一樣,將燕山三護衛牢牢困在其中。

而燕王本人,則被緊急召回南京,他真的以為父皇是讓他回去繼位嗎?

筆者以為不然。

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能順利繼位,殺了多少人,朱棣是一清二楚的。

現在臨終前突然改變計劃傳位給自己?

只要沒有失心瘋,都不會相信。

故而筆者以為朱棣在南下之時必然仔細推敲了父皇近兩個月的舉措,想必他的背上一定會有陣陣冷汗冒出。

這恐怕也是他沒有按照計劃中的時間趕到南京,而隻是到了淮安的原因。

過了淮安,渡過淮河,前面就是長江,過了長江就是南京。

因此一旦渡過淮河,再想掉頭逃跑,就沒那麼容易了。

朱棣劇照

那麼朱元璋會如何處理朱棣呢?

最極端的情況是直接賜死,但這樣風險太大,把燕王護衛逼反就不好了。

其次是廢為庶人,這和賜死區別不大,同樣容易激起兵變。

最為妥善的方案是給予朱棣一個名義上的輔政官職,將其軟禁於南京。

這樣朱允炆登基之後進退自如,手上有足夠多的牌可以打。

可惜年輕識淺的朱允炆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祖父最後一次為自己保駕護航,他和自己的小集團成員聽說朱棣抵達淮安之後慌作一團。

甚至有一面為朱元璋送葬,一面匆匆登基的荒唐之舉。

另外根據朝鮮史料,當時朱允炆要求朱棣單騎入京,更是給了對方一個就坡下驢,溜之大吉的絕好借口。

真是愚蠢至極,枉費其祖父的一片苦心。

軍一人自遼東逃來,本國人也,屬東寧衛。

以遼東役煩逃還,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師如京,新皇帝許令單騎入城,燕王乃回。

還興師,以盡逐君側之惡為名。

—《李朝實錄·恭靖王實錄卷第一》

結語:通過本文的梳理,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自晉王朱棡去世之後,朱元璋為了防止燕王朱棣一家獨大,進而危害到大明江山的安穩,已經在對朱棣收網。

但凡他還能多撐兩天,隻怕明朝就不會再有”靖難之役”。

上文提到晉王死後不過一個月的功夫,朱元璋就立其世子朱濟熺為晉王。

在明初大內密檔《太祖皇帝欽錄》中,5月23日,朱元璋有一道聖旨給到朱濟熺,裡面通篇沒有講任何實際的政務,老朱隻是給這位長孫講了一個五代十國時後唐皇帝李存勖的故事。

6天後,朱元璋就召朱棣進京。

倘若燕王真的謀反,當年李存勖可是親手殺掉了意圖叛亂的叔父李克寧。

燕王也是朱濟熺的叔父,朱元璋的意思,還需要說得更明白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