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珪:徐達部將,助朱棣靖難,修建紫禁城,享年85歲。《網路歷史》

1419年,85歲老將陳珪病逝。

朱棣聞訊,很是傷心,為他輟朝3天,並派遣使者去家中吊唁。

陳珪『泰寧侯』爵位,由子孫後裔繼承,延續14代人,直到明朝滅亡才終止。

『靖難功臣』序列,陳珪排行第六,前五位分別是丘福、朱能、張玉、陳亨、張武。

其中,陳珪參加靖難時年紀最大,已經65歲還沖鋒陷陣。

陳珪:徐達部將,助朱棣靖難,換14代榮華,享年85歲,也是人生贏家。

張廷玉《明史》中評價:『陳珪諸人,或從起籓封,或率先歸附,皆偏裨列校,一旦遘風雲之會,剖符策功,號稱佐命』意思是,張武、陳珪等將領,都是以中下層將領參與靖難,為朱棣奮勇廝殺,從而拜將封侯。

1335年,陳珪出生在江蘇泰州,後參加朱元璋的隊伍,隸屬大將軍徐達麾下。

《明史》中對陳珪的記載並不多,也沒啥突出事跡可描述,但陳珪勇猛善戰則毫無疑問。

陳珪擅於騎射,被授予驍騎右衛騎兵總旗,專打頭陣。

作戰勇猛,但陳珪的職務卻很低,在多如牛毛的明朝名將陣營中並不顯眼。

1368年,徐達率兵攻克燕京,陳珪也追隨北伐,因戰功被授予『百戶』。

此時,陳珪已經38歲,而大將軍徐達才35歲,彼此之間的差距,可謂是天壤之別。

攻克燕京後,有關陳珪的記載很少,一直到1392年才留下筆墨。

為了朱家王朝的延續,朱元璋冊封十幾位諸侯王,讓他們鎮守疆域,與蒙古騎兵交戰。

陳珪隸屬燕王朱棣麾下,兩次出兵漠北,在大寧之戰、徹徹兒山之戰中立下戰功,被授予『千戶』。

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陳珪以『千戶』身份追隨,還充當前鋒,與朱能、譚淵等人沖殺在前面,著實不簡單。

要知道,朱能才是二十來歲,陳珪已經65歲高齡了;理應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但建功立業的夢想依舊存在。

史載:『從奪九門,征雄,取鄚,擊真定,援永平,戰壩上,破楊村,鏖通州,應援薊州,追奔別山』可知,即便65歲,陳珪還是很勇猛,敢於拼殺,馳騁疆場,堪稱老兵中的典范。

1402年,朱允炆逃離南京,朱棣稱帝,年號『永樂』。

參與靖難的眾多將士,都得到了封賞。

此時,陳珪虛歲69,接近古稀之年,被授予『泰寧侯』,授予免死鐵券,侯爵世襲罔替,堪稱人生贏家。

『千戶』身份參與靖難,以『泰寧侯』爵位收官。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李廣征戰多年,屢次擊敗匈奴,卻未能得到封侯。

前119年,李廣參與漠北之戰,中途迷路,揮刀自盡,令後人嘆息不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陳珪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比李廣強太多;只要能活下來,總能建功立業,拜將封侯。

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陳珪的樂觀人生,及其對夢想追求的風格,值得後人學習。

拜將封侯並不是『終點』,陳珪還要繼續發揮餘熱。

1406年,永樂皇帝朱棣打算營造燕京,建造紫禁城,為遷都做準備。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面對草原上的勁敵,朱棣沒有躲避,而是遷都燕京,靠近邊境,由皇帝來守衛邊陲。

金國、元朝,都是以燕京作為都城,朱棣在此基礎上,擴建燕京。

那麼,由誰來主持這項工程呢?

答案是陳珪。

史載:『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命泰寧侯陳珪、行刑部侍郎張思恭,督軍民匠造磚瓦』陳珪是總指揮,安遠侯柳生、成山侯王通都要協助。

陳珪征戰沙場數十年,何曾學過建築,為何能擔任總指揮呢?

筆者認為,陳珪有建功立業的夢想,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營造燕京,阻力很大,尤其是淮西舊臣,他們不願意離開南京,去人生地不熟的北方居住。

阻力大,意味著『總指揮』要面對雪片般的參劾,壓力可想而知。

陳珪從行伍出身,七十歲高齡還在廝殺,其意志力可想而知。

也許是看中了陳珪的這種『不服輸,不妥協』的精神,朱棣才讓他擔任總指揮,營造燕京,為遷都做準備。

朱棣沒有看錯,陳珪確實給力,『及營建北京,置繕工,命珪總其事。

珪經畫有條理,甚見獎重』征戰沙場,陳珪沖鋒在前,是一員悍將;營造燕京,陳珪成了『建築師』,完滿完成任務。

如果說有什麼遺憾,就是陳珪未能等到遷都的那一天。

1419年,陳珪病逝,享年85歲。

1421年,朱棣頒佈聖旨,下令遷都,以燕京作為京師;南京依然保留一套治國機構,作為明朝的留都。

明朝開啟了『天子守國門』的時代,陳珪功不可沒。

陳珪病逝,朱棣很傷心,輟朝3天,派使者去吊唁,追封靖國公。

陳珪的『泰寧侯』爵位,由兒子陳瑜繼承,傳了14代。

1449年,第五代靖國公陳瀛戰死在土木堡。

1628年,陳延祚承襲爵位,效力崇禎皇帝。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