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走進張居正故居。《網路歷史》

張居正故居位於荊州古城東門內,這裡有一條以張居正名字命名的街巷,也是遊客進出古城的必經之地,張居正故居就在這條街上。

由於歷史原因,其故居早就毀於戰亂,後人為了提供一處緬懷、紀念張居正的場所,於2007年重建了張居正故居。

這是一處仿明代的四重院落建築,由東房西園的建築格局組成,院內有明朝神宗禦書的樓名『捧日樓』、『純忠堂』,以及大學士府、文昌閣、神龜池及張文忠文祠等,園中還有後人詠頌張居正的詩詞碑刻等。

張居正故居建築以中軸對稱,佈局嚴整,主體建築高低錯落,小花園內有小橋、流水、假山等精致的園林景觀。

為讓遊客能對張居正人生及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了解,憑吊這位先賢的豐功偉績,故居內設立陳列館,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張居正的傳奇人生,使遊人在飽覽古典園林建築同時能對張居正的雄才大略和立志改革的先輩有個系統了解。

張居正所處的明朝正是明嘉靖到明萬歷年間《1525——1582年》,當時由於吏治不清,官吏貪腐,地主兼並,致使國力匱乏,盜賊橫行,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加之皇帝的窮奢極欲,百姓饑寒交迫。

張居正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正確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他順應歷史潮流,勵志改革,大刀闊斧地改變陋習,實行新政,受到了當時有識之士及廣大民眾的廣泛歡迎。

官居高位《內閣首輔》的張居正不僅整頓吏治、厲行節約,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對家屬的要求也很嚴格,父親生日,由仆人帶著壽禮,騎驢回裡祝壽;兒子回江陵應試,要求自己雇車;弟弟病重,回鄉調治,拒絕使用驛站,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得以身作則。

他在內閣混鬥、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確確實實地做到了,對於亂世中的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

在明朝有個『經宴』的制度,所謂經宴,『經』是由翰林學士或大臣給皇帝講解經書,『宴』是講經結束後皇帝賞大臣和參加的聽經皇子們一起飯吃。

張居正正是用講經來影響皇帝的施政,通常經宴是每十天一次,但萬歷小皇帝對『經宴』很感興趣,於是張居正為他開設了『午講』,並編寫了一部圖文並茂的啟蒙教材《帝鑒圖說》。

全書分兩部分,一部分收錄歷代明君思賢若渴、勵精圖治、問民疾苦的故事,共81例;第二部分收錄36例勞民傷財、荒淫怠政、殺賢拒諫而敗亡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配生動的插圖,圖文並茂,深得小皇帝的喜歡,也得到了小皇帝的絕對信任,也正是這樣張居正有了施展抱負,進行變革的機會了。

從這件事可看到張居正的深謀遠慮。

不得不說,張居正的一切改革也在於維護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目的是為了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盡管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在某些方面也損害一些官僚、大地主、官僚集團的利益。

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卻又缺少豁達的風度,加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誤,他死後《萬歷十年,1582年》,有些人就開始了肆意的報復和攻擊,致使剛剛中興的明朝,又走開下坡路。

國衰而思良臣,直到明天啟二年《1622年》,每況愈下的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振興大明王朝,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但一切都已晚了,世間已無張居正。

張居正一生功過兼而有之,但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能任勞任怨地工作,敢於整頓松弛的朝綱秩序,使國富民豐,邊疆安全,也能稱得上是個正直的好官,值得後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