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果然很有料》-72
【安南之役】
朱棣即位以後,在壓力最大的東北、西北方向,明朝都沒動什麼兵戈,而在向來動靜較小的東南方向,卻成為永樂皇帝第一次大規模用兵的對象。
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朱棣下詔,征調全國精銳之師,大舉對安南用兵。
安南也就是越南,在秦朝時秦始皇派趙佗率大軍遠征,征服百越後,將其納入秦朝統治。
到五代十國,安南又脫離中原統治,成為獨立王國。
朱元璋平定兩廣後並沒打算對安南用兵,安南國王陳日煃也很識相地奉表稱臣,朱元璋仍舊封他為國王,並在《皇明祖訓》中把安南列為15個不征之國之一。
話雖如此,形勢是會變的,朱棣有很充足的理由出征安南。
一、安南內亂,權臣黎季犛屠戮安南陳氏皇室,改名胡元一,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虞,在越南歷史上被稱為胡朝。
陳氏受到明朝冊封,胡元一是篡位的亂臣賊子,不把宗主國大明放在眼裡——身為篡位者,朱棣最忌諱的也是這三個字。
二、朱棣本想做和事佬,派人護送劫後餘生的陳氏宗室陳天平回安南,胡元一無視明朝保護,伏兵截殺陳天平,負責護送的明朝大理寺卿薛嵓、行人聶聰死於亂軍之中——害死天朝外交官員,罪大惡極。
三、安南一直想吞並鄰國占城,數次出兵侵犯。
占城也是大明的藩屬國,國王數次向明廷控訴,對明朝皇帝的調停,安南置之不理。
四、安南侵略性極強,侵犯占城也就罷了,竟然還敢襲擾中原王朝。
元季安南就屢屢越界,侵入與元朝劃定的疆土范圍,占據思明土司五縣之地。
朱元璋曾詔諭安南歸還,權臣黎季犛脅迫安南國王拒不從命,反而又趁著明朝靖難的機會占領了不少村寨,朱棣即位後曾要求歸還,安南不肯。
於情於理,安南都實在欠揍。
朱棣忍無可忍,永樂二年七月,他派出高規格陣容,拜朱能為征夷將軍,統帥沐晟、張輔、王友等25員大將,20萬大軍,兵分兩路,從廣西和雲南對安南形成鉗形攻勢。
是時候把老賬新賬一起算一算了!
明朝出征安南是否是正義之戰呢,這裡面有個宗藩的概念。
古代中國是宗主國,周邊國家是藩屬國,這叫做宗藩關系。
自從秦始皇完成統一後,中國本部大一統王朝歷來是東亞、東南亞的王者。
出於強者的威懾,也出於對先進文明的敬仰,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予印璽,才能進行合法的統治,這些統治者不許稱皇帝,隻能稱國王。
表面上看這是個不平等的關系,實際吃虧的其實是中國,中國歷代王朝多對藩屬國采取懷柔政策,很少幹預其內政,卻無償為其提供保護。
藩屬國隻是名義上對中國稱臣,在國內和皇帝無異。
納貢聽起來很委屈,其實是門暴富的生意,藩屬國帶上自己的一些土特產,為了顯示天朝上國的富有和大度,中國皇帝會回贈價值數倍乃至數十倍的禮物。
納貢如此暴利,許多小國樂此不疲,來的人越來越多,次數越來越頻繁,中國皇帝不得不對他們作出一些限制,規定他們來朝納貢的次數和規模。
即使這樣,也擋不住一些國家不按規定納貢的熱情,秉著『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的態度,中原王朝也總是不讓他們空手回去。
長此以往,大家對中原王朝更是無比仰視,中國的文化和技術也被輸出出去,形成了一個漢文化圈,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視中國為世界中心,共同遵守華夏文明和思想。
安南就是長期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漢文化圈成員。
宗主國不是白叫的,不幹預其內政不等於沒有能力幹預其內政。
宗主國有義務保護藩屬國,也有責任教訓不聽話的小弟,當藩屬國不把宗主國放在眼裡,教訓它一下很有必要。
否則,其他藩屬國都學習安南,那還成何體統。
不管他叫黎季犛還是叫胡元一,也不管他在自己國家怎麼折騰,最後都得過明朝這一關。
靖難名將朱能現在已被加封成國公,身上還有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傅等一大串耀眼的頭銜,是朱棣手下第一軍人。
沐晟,沐英次子,承襲平西侯爵位,曾從征傅友德討平麓川,根正苗紅的勛臣二代。
相比之下,新城侯張輔資歷要欠缺一點,他是張玉長子,張玉在東昌陣亡後,張輔繼續隨朱棣征戰,輔佐他登上帝位,論功進為新城侯。
三位主將裡,資歷較淺的張輔將成為決定性人物。
九月,大軍抵達龍州,主將朱能卻突然病逝於軍中,年僅三十七歲。
由於沐晟統帥西路軍從雲南進軍,軍中遂推舉張輔代為行使主帥職權。
朱棣得到報告後立即批準,他還特地打了個比方,以當初洪武北伐時李文忠接替突然病卒的常遇春為例,激勵張輔取法先人,建功立業。
岐陽王李文忠、開平王常遇春,都是大明第一代功勛戰將,早已成為傳奇人物,張輔一個剛封侯沒幾天的年輕人,當得起這份重托嗎?
朱棣很會殺人,他殺戮建文遺臣毫不手軟;朱棣也很會用人,相比朱允炆,他的用人是教科書級的,重用張輔就是永樂朝用人亮點之一。
十月,張輔率軍長驅直入,攻破隘益、雞陵二關,取道芹站,擊破安南伏兵,直抵新福。
十二月,張輔在富良江北與沐晟合兵,揮軍猛攻安南賴以據守的重要據點多邦城。
這時篡位的胡元一已把王位交給了兒子胡奃,自己當起了太上皇。
面對明軍的兇猛攻勢,胡氏父子當然是背脊發涼,他們還敢於頑抗的原因,在於安南軍隊有個秘密武器:戰象。
說到戰象,在古代戰爭史上早已有之。
在西方,戰象長期是軍隊中令人生畏的兵種。
高度超過兩米,體重超過五噸的戰象往戰場上一列隊,就能給敵軍造成強烈的壓迫感,富庶的政權往往還會給戰象全身披掛甲胄,成為一個個移動的鋼鐵堡壘。
亞歷山大東征,漢尼拔背刺羅馬,戰象在戰爭中都是一種重要的武器,一度令人膽寒。
西方影視和遊戲中也經常有戰象露臉,並且是昂貴的高級兵種。
回到東方,戰象的地位卻略有些尷尬。
中國歷史上其實早已出現戰象,據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中國象棋中的『象』就是受到象兵影響。
此後隨著氣候的變遷,北方已不適合大象生存,再難以見到大象身影,但在溫暖濕潤的西南地區,大象始終存在,並成為當地武裝力量的獨特兵種。
然而,相比戰象在西方戰場的橫掃千軍,中國的戰象卻幾乎沒有長臉的機會。
原因或許正如現代遊戲中所體現的,大象要訓練成戰象,非數年不得其功,要給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增加防禦以加強其戰場生存能力,更需要強大的國力支撐。
歷史上擁有戰象的都是西南邊陲的政權或少數民族勢力,普遍較為貧困和落後,自己的軍隊都缺乏訓練,缺衣少甲,遑論組織起訓練有素、武裝完備的戰象軍團。
就戰象本身來說,它也隻能是軍隊的加分項而不是決定項,戰爭最終考驗的,還是雙方統帥的指揮藝術和整個軍隊的綜合實力。
宋人對戰象就有評價『南兵象陣,自謂孔武』。
面對鋒刃銳利、甲胄精良的中原王朝正規軍,這些戰象顯得比較雞肋,自身軍隊的孱弱實力決定它們無法成為戰場上決勝因素。
胡氏父子或許不知道,戰象早就是明軍手下敗象。
沐英當初平定西南時,就發明火槍三段射戰術擊敗了西南土司的大象。
考慮到這一點,朱棣貼心地在征南大軍中安排了沐英之子沐晟從征,並配備了大量火器。
明軍順利攻入城中,安南軍放出了戰象殺手鐧,卻看到令他們震驚的一幕,對手陣中奔過來的不是戰馬,而是一頭頭獅子。
原來張輔早有準備,考慮到戰馬看到大象容易受驚,為了增加勝算,他命人畫了很多獅子畫像覆蓋在馬身上,並用佈條蒙住戰馬的眼睛。
戰馬們壓根看不到大象,就算前面是頭老虎它們也敢沖過去。
場面一片混亂,假獅子橫行,伴隨著刺眼的火光和震耳欲聾的槍炮聲。
大象是種智商很高的動物,越聰明的動物膽子越小,形勢看上不不太妙,大象們立即掉頭狂奔,反向沖擊踐踏己方軍陣,安南軍一敗塗地。
多邦城被攻破徹底瓦解了安南軍的抵抗意志,明軍一路高歌猛進,沿富良江南下,直搗東都,於五月生擒胡氏父子和他們的族人、大臣,檻送京師。
安南黎氏政權就此滅亡,此時距明軍出擊不過半年時間。
安南是平定了,可難題又來了,最後的陳姓宗室陳天平已經被胡元一截殺,立誰當國王成了個問題。
張輔建議,既然無人可立,不如恢復漢、唐時期的規矩,在安南設郡縣,進行直接統治。
朱棣批示同意,六月,昭告天下,安南已平,改安南國為交趾佈政使司,設15府, 41州,210縣,14個衛所,安南這塊分離出去446年的土地又重歸中國版圖。
開疆拓土是歷代皇帝夢寐以求的功績,沒想到尚未在北方打開局面,安南這塊土地卻以這種意外又迅速的方式重歸中國,這是朱棣即位以來取得的第一個大成就。
欣喜之下,他親自賦寫《平安南歌》,下詔進封張輔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英國公。
憑借這一戰,張輔成為永樂朝第三位晉封國公的靖難勛臣,另外兩位是成國公朱能,淇國公丘福。
然而這對他來說不過是個開始,英國公張輔的名字,將持續閃耀數十年,成為永樂到宣德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張氏家族也將因為張輔而躋身於明朝最顯赫的軍功貴族之列。
平定安南還有個收獲,西南地區歷來是接受東南亞火器傳入的一個窗口,東南亞火器又是從葡萄牙人帶到東方。
安南、緬甸軍隊逐漸掌握了一些新式火器,安南軍中就裝備了一些由葡萄牙人引進的火槍火炮,效果一流,據稱『專用火器以敵中國』,給明軍留下深刻印象。
安南平定後,朝廷從西南獲得了這些火器並加以引進,想到靖難時自己的騎兵在白溝河被郭英的火器部隊打得暈頭轉向,朱棣深感有建立一支獨立建制槍炮部隊的必要性。
大軍班師後,他立即著手在京師設置神機營進行操練,以為他的下一步動作做準備。
但是安南畢竟已脫離中國自成一國四百多年之久,半年的時間能征服當地的軍隊,還遠遠征服不了民心。
張輔回師後不久,陳氏舊臣簡定又掀起叛亂,甚至擊敗了前去征討的沐晟,朱棣隻得又命張輔出征。
從永樂四年到永樂十二年,張輔一共四征安南,戰無不勝,在當地人心中張輔就是戰神,有張輔坐鎮,足以震懾安南。
永樂十四年,張輔被召還京師不久,安南叛亂再起,此後不斷反復,到朱棣駕崩時都沒能徹底平定,成為明朝身上一塊不斷流血的傷疤。
大大的明朝對小小的安南為何如此吃力,最後安南又怎麼脫離了明朝,得到後面宣德一朝再做分曉。
=未完待續=
本文節選自小院正在寫的新書《明朝果然很有料》,先放到公眾號〖小院之觀〗上以連載的形式與大家探討,歡迎斧正,在頁面底部#明朝果然很有料中能查看已發佈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