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以來,孝道是就是中國人的文化根本,更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自覺遵守和踐行的道德規范,其中守靈是中國民間一種體現孝道的直觀表現。
古人認為在人去世後的三天內,靈魂會回家探望,因此家中老人去世後,子女要守在逝者的靈床、靈柩或靈位旁,因而叫做『守靈』,也稱『守夜』。
普通人家尚且如此,講究以孝治國的皇家對於守靈一事,自然就看得更為重要了。
01
明朝時期,大多數藩王都非常熱衷於守靈,守靈的時間也非常長,但這並非因為他們更註重孝道,實際上守靈期間是他們『放風的時間』,是他們迫於現實無奈的一種選擇。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的,一方面是為了抵擋外族的侵犯,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對屬地異姓勛臣更好的控制。
但就算是這樣,疑心病重的朱元璋也並不能放心,最後仍舊把那些異姓兄弟和開國功臣們給麻利地處理了,這時他才覺得天下是真的太平了。
▲朱元璋劇照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事實上同姓藩王也會覬覦至高無上的皇權。
在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後,由於當時已無異姓王對他的叔叔們進行牽制,他便更擔心自己的皇權會受到同姓藩王的威脅。
為了解除威脅,朱允炆便決定進行『削藩』,以此避免藩王起異心。
朱允炆在進行削藩時,采取的手段非常直接粗暴,他直接廢掉了他親叔叔們的藩位,但卻偏偏放過了實力最為雄厚的朱棣,使得朱棣最後成功積蓄起力量,對朱允炆進行了絕地反抗,最終奪取皇權、成功地登上了帝位。
▲明成祖朱棣遷都場景還原
02
雖然朱棣是因為反對削藩而起兵的,然而在他稱帝之後,卻仍然進行著削藩的舉動,但相比朱允炆來說,他的手段更加溫和。
他保留了藩王們的封號、土地、和長子繼承制,但限制了他們的各種權利,使得他們終身不可科考、不能經商、不能上前線、甚至不能從事手工業勞動。
除此之外,朱棣為了限制藩王起異心,還下令他們終身不可踏出藩王府一步。
就此,各藩王徹底地失去人身自由,被朱棣給軟禁起來。
雖然他們在銀錢上受到了極為豐厚的補償,但這如同木偶人一般的生活,又有誰真的能夠樂於接受呢?
▲靖江王府近照
以明代靖江王為例,即使靖江王府的面積有183333平方米之廣,歷代靖江王也還是忍不住想一窺外面的世界。
第五代靖江王朱約麒就曾經把自己扮成道士模樣,前往道觀修煉,還去街市上閑逛,事情敗露後被弘治皇帝下詔嚴厲斥責,差點丟掉自己的王位。
那些同樣被圈養在王府的女子,對於奇妙的外面的世界也非常向往。
後來朱約麒為了滿足府中女眷的好奇,曾招過戲班進府,而那些好奇的夫人們隻是隔著珠簾往外看了一眼,同樣也使得弘治皇帝大發雷霆。
▲歷代靖江王畫像
在這樣嚴格的限制下,守靈就成為了這些藩王唯一能夠擺脫這些桎梏的方法,因此他們都非常樂於前往陵區守靈,以便借機透透氣,感受自由,這樣的生活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快活極了。
因此,這些藩王為了能夠在陵區多待一段時間,就會找各種借口,甚至還會不斷地修繕自己守靈時的臨時宅邸,以便自己能夠住得舒服。
據考證,幾代靖江王的陵區都存在類似的建築群,有的面積甚至超過了6000平方米。
▲靖江王陵近照
這些建築群中不僅外有圍墻,裡面還設有大門、中門、內門等。
宅子內的花園、排水系統和蓄水池等都一應俱全,居住之人都是非富即貴的身份,而能夠依靠陵區而居的人除了藩王,大概再也沒人能有這個本事了。
因此專家指出,就是在如此特殊的藩王制度下,明朝才會出現藩王們都十分熱衷於守靈的奇特現象,畢竟大家都想要更加快樂地生活。
結語
《後漢書》中說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這些藩王雖然一直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們同時也失去了最寶貴的自由,永遠隻能活在一個限定的區域中,自己的心性和野心也在這樣的日子中,慢慢被消磨,從此就如同皇帝籠中豢養的金絲雀一般,一生順遂平安,但羽翼卻早已被折斷,無法再如同雄鷹一樣振翅高飛。
參考資料:
《莊子·德充符》《後漢書》《明太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