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朱棣遷都北京是否拯救了大明?《網路歷史》

永樂元年,朱棣下詔改北平為北京,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下詔修建北京內城、皇城和紫禁城,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落成,次年大明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

朱棣為什麼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拋棄南京擁抱北京,僅僅因為北京是他的根據地嗎?

遷都北京 朱棣有何考量

01 大明遷都始自朱元璋

其實朱元璋在位時,就一直在考慮遷都。

從1356年打下南京,到1368年稱帝,12年間南京一直是朱元璋的大本營,而且稱帝時北方大片疆域還在蒙古人手裡,建國之初以南京為都城理所當然。

北伐大軍攻下元大都,把蒙古人趕回草原,大明統一天下後,朱元璋就有了遷都的想法,他問朝臣:『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虜,而運棹東南,比南京如何?

』群臣普遍反對遷都,『胡元起自朔漠,立國在燕,今已百年,地氣已盡,不可因也。

今東南興王之地,宮闕已完,不可改圖。

傳曰在德不在險』

大臣們列舉了三個理由,第一北平作為元朝的都城,帝王之氣已經被蒙古人消耗光了,第二東南是龍興之地,龍氣正旺,而且南京的宮殿都已經建完,如果遷都就要再大興土木,浪費民脂民膏,第三帝王守天下靠的是道德,而不是地勢險峻,這是趙光義勸阻宋太祖遷都洛陽時說的話。

這三個理由我估計能打動老朱的隻有第二個,大明立國之初,百廢待興,這時候確實應該與民休息,朱元璋作為平民皇帝,最能體諒百姓難處,於是遷都的事情就此擱置。

經過二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大明朝已經恢復了生機,朱元璋覺得可以考慮遷都了。

禦史胡子祺向他推薦了太原、開封、洛陽、長安四個地方,尤其推薦長安,於是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去實地考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汝往以省觀風俗,慰勞秦父老子弟』朱標風塵仆仆趕往關中,哪知回來的路上感染了風疾,很快就一命嗚呼了,朱元璋辛苦培養的帝國接班人就這麼沒了,悲痛莫名,哪還有心情管考慮其他事情,遷都一事再次擱置。

朱標的去世對朱元璋打擊極大

02 南京為什麼不適合做大明的都城

朱元璋兩次動了遷都的心思,朱棣剛登基就著手遷都,南京到底有什麼弊端,讓兩代帝王『避之不及』?

南京是六朝古都,但是在此建都的王朝都是偏安政權,像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不過這並不是南京不適合作為明朝都城的主要原因。

洪武三十年科舉放榜,結果錄取的全部都是南方士子,輿論嘩然,北方士子炸開了鍋,到處伸冤,說主考官搞地域歧視,事情鬧到朱元璋那裡,他安排人重新閱卷,結果反饋北方士子考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落榜是正常的。

這下不僅北方士子不幹了,朝中北方籍的官員也開始鳴冤,南北官員相互攻訐,亂作一團,最後朱元璋處理了主考官,並親自策問,錄取的全是北方士子,這才把這場『南北之爭』平息下去。

其實『南北榜』事件隻是南北割裂的一個縮影。

唐末以來,因為政權割據,南北分離達500餘年,其中僅在北宋、元朝時短暫歸於一統,在這數百年的分裂中,北方戰火不斷,經濟民生文化都受到極大摧殘,經濟中心由中原轉移至東南,南北差距不斷拉大,特別是北方,長期由胡人統治,對中原政權的歸屬感極低,如果明朝把都城放在南京,對北方特別是燕雲之地、西北之地的掌控力將會嚴重不足,不利於帝國內部的穩定。

五代十國長期分裂,各地對大一統王朝歸屬感降低

其次明朝主要軍事威脅是北方的蒙古人,為此朱元璋在北邊囤積了重兵,安排大將駐守,像徐達就一直坐鎮北平,主持北伐。

但是將領長期在外領兵,都城南京距離前線又遠,天高皇帝遠,極易造成軍閥割據,朱元璋憑借開國皇帝之威,無人敢擁兵自重,後繼之君沒有朱元璋這樣的威望,極易形成唐朝的藩鎮割據之禍。

為了防范將領坐大,朱元璋分封諸子,其中九個封在邊境,為九大塞王,由他們節制節制將領,但是由此造成了藩王之禍,朱棣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把都城遷至北方,皇帝可就近掌控邊軍,預防將領坐大,就像正德年間,明武宗可以時不時到宣府前線過一回大將軍的癮。

03 朱棣為什麼選中了北京

上面分析了南京不適合作為都城,需要把都城遷至北方,那麼為什麼沒有選長安、開封,而是選擇了北京?

首先說長安,如果以地形來看,長安無疑最為優越,西漢和大唐在此建都,都是看中了『夫據百二河山之盛,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的地形優勢。

但是關中土地承載能力有限,而且四塞之地漕運不暢,唐朝時期長安百萬人口,就已經經常出現饑荒,唐朝皇帝自唐高宗開始就經常帶著一家老小和文武百官到洛陽『就食』,大明朝的都城人口遠超百萬,建都長安吃飯是個難題!

再說開封,宋朝建都在此挖通疏浚了汴河,與京杭大運河相連,南北漕運暢通,但是南宋時期,金人占據了中原,他們不需要從南方往開封運糧,因此汴河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已經斷流,想要恢復漕運需要安排大量人力物力重新疏浚。

其次開封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這點劣勢在兩宋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開封臨近黃河,黃河決堤是必須考慮的風險,開封歷史上被淹了6次,洪武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就兩次被淹。

開封地上河

長安、開封不合適,為什麼北京合適呢?

首先最主觀的因素這裡是朱棣的根據地,他就藩北平近20年,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也更適應這裡的氣候。

其次北京的地形優勢明顯,『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裡,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從邊防形勢來看,北京距離遼東、冀州、宣府、大同等前線重鎮距離適中,如果蒙古人入侵,北京居中協調,軍鎮之間相互支援,京軍也能快速支援前線,而且北京扼守蒙古高原和遼東平原,直接控制蒙古和女真兩大威脅。

再者元朝以北京為都城,為了保證漕運暢通,將大運河延伸至北京,京杭大運河成了南北漕運的大動脈,遷都後只要稍作疏浚便可保障漕運。

當然遷都北京也有劣勢,朱高熾登基後,戶部尚書夏元吉便以『江南民力困於漕運,軍民俱困』為由勸朱高熾遷都回南京,東南是產糧之地,稅賦占據了大明半壁江山,無論是稅銀還是漕糧,都需要通過京杭大運河從東南運到北京,人力耗費巨大。

此外北京距離前線過近,一旦蒙古人突破了大同、宣府等前線,很快就能兵臨城下,明英宗土木之變後瓦剌圍攻北京,嘉靖庚戌之變時俺答進逼北京等,很多人由此批評遷都北京之舉。

北京的優勢與劣勢一目了然

然而試想如果都城是在南京,以明朝中後期那些混賬皇帝的行徑,恐怕北方邊境糜爛了都不一定管,只要沒打到南京城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以蒙古人的彪悍戰力,也許不出百年,北方又重新成為胡人領地.

而正是『天子守國門』,逼著朝廷重視北方防線,雖然不是固若金湯,但也保證了明朝近300年的國祚,哪怕後期女真強勢,如果不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恐怕他們想要進軍中原也不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