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深度剖析過朱棣這個人。
他性格和朱元璋很像,都是那種殺伐果斷,迂腐卻又不安於現狀的人。
不過朱棣比朱元璋多了一些智慧和理性,尤其是他志向遠大,因此算得上是歷史上的一位好皇帝。
其實後人能看出朱棣的優點,朱元璋作為他的父親,一樣看得出。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朱棣很出色,為什麼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不把皇位傳給他呢?
問題的答案絕非一句『立嫡立長,立長不立賢』這麼簡單,背後的原因讓朱元璋傳位給誰都行,唯獨不能傳給朱棣。
性格相似
古代皇帝選擇接班人,並非都遵循『立嫡立長,立長不立賢』,有的時候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兒子,其中有失敗,也有成功的。
舉幾個例子。
漢朝的劉邦曾多次提出讓三兒子劉如意當太子,原因很簡單,劉如意很像他,史書的原話是: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可惜的是,一幫老臣引經據典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勸阻劉邦,不然大漢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還有明朝的萬歷皇帝,他喜歡三兒子朱常洵和他脾氣相投,於是故意不傳位給皇長子朱常洛。
為此他不僅玩出了『三王並封』的戲碼,還殺了一批支持『立嫡立長』的大臣。
然而萬歷皇帝實在是架不住大臣們那種前赴後繼不怕死的精神,最後隻能妥協。
有失敗的,也有成功的。
漢朝的漢景帝就廢長立幼,將劉徹扶上了皇位,最終成就了一代霸主漢武帝。
此外還有唐朝的李治,隋朝的楊廣,清朝的雍正等,都是廢長立幼的典型代表。
通過這些案例不難發現,很多皇帝喜歡選一些性格和自己相似的兒子來接班。
這麼做首先是肯定了自己,因為自己當皇帝將國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兒子一定可以傳承他的衣缽,將國家發展得更好。
其次,和自己性格相似,說明這個孩子的行事作風和自己不會有太大的沖突,這樣可以和大臣們融洽地相處,磨合期更短,有助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回過頭來看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父子,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們不僅性格相似,連人生經歷和周邊的環境都很相似。
先說性格,他們都具有領導能力,殺伐果斷,尚武,能征善戰,猜忌多疑沒有安全感,以及迂腐卻又不安於現狀等。
尤其是領導力和能征善戰方面,兩個人幾乎一模一樣。
朱棣少年時就從軍,之後鎮守幽州以及燕地等軍事壓力最大的北方,但每次都打得敵人都找不到北,使得漠北地區擁有了安定和諧的環境。
可以說,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最能打的一個,頗有朱元璋的風范。
此外,二人的人生經歷和周邊的環境也很相似。
比如他們都有賢內助,長子優秀但都短命,隔代指定接班人,兩人的孫子都有叔叔造反等等。
可盡管如此,朱元璋似乎從來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的意思,難道真的隻是因為『立嫡立長』這個原因嗎?
背後的原因,兩級反轉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先立朱標,朱標死後又立朱允炆為太子,確實有『立嫡立長』的想法,史書中記載得清楚:
『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系心』
這也正是朱元璋迂腐的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出身的原因。
眾所周知,朱棣自己聲稱是馬皇後的兒子,但許多證據表明,他隻是馬皇後帶大的,並非是馬皇後親生。
面對這兩種情況,朱標死後,如果朱元璋想要立朱棣為太子,那麼一定會遇到很大的阻力。
而孫子朱允炆從小在他身邊長大,朱元璋何必舍近求遠,非要惹自己一身騷呢?
因此他才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
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誰都想不到。
其實朱元璋是嫌棄朱棣和他的性格太像了。
是不是有些不合常理?
原因其實很簡單,朱元璋雖然是個從底層打拼起來的皇帝,但他明白自身的問題,那就是太過於敏感和暴躁,且崇尚武力。
開國君主有這樣的性格其實是好事,這樣的性格可以幫助他頂住壓力,完成霸業。
可國家建立以後,野蠻型的皇帝會讓國家陷入劫難。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最為典型的就是隋煬帝楊廣。
當然,漢武帝也是如此,但漢朝之所以能繼續延續,全賴於漢武帝之前幾代人休養生息換來的。
盡管朱棣能文能武,能力非凡,但明朝剛建立,若將皇位交到朱棣的手中,大明很有可能會重蹈隋朝的覆轍。
而朱標和朱允炆不同,他們心地善良,性格溫和,處事柔和不激進,因此他們都是完美地守成之君。
朱標去世後,就算皇位不傳給朱允炆,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差不多,起碼他們做事都比較柔和,並沒有朱棣那樣野蠻激進。
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傳給朱棣。
小結,引發思考
從歷史事實來看,朱元璋的做法其實很有道理,也是正確的。
朱棣雖然通過武力獲得了皇位,但他性格多疑,他害怕別人如法炮制搶走他的皇位,因此連錦衣衛都不信任,為此創立了西廠用來牽制錦衣衛和文武百官。
這是明顯的不自信和恐懼心理在作怪,和朱元璋一模一樣,因此也給大明朝埋下了禍端。
要知道,雖然他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駕馭這些機構,但他沒有考慮後代的能力。
因此我們看明朝的歷史,到了中後期不僅宦官多強盛,且東西廠和錦衣衛三者之間時而相互攻擊,時而勾肩搭背,搞得大明朝烏煙瘴氣。
也正因如此,許多研究明朝歷史的人都覺得,明朝表面和諧,背後卻暗潮洶湧,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守成之君要做的,不是隻想著鞏固皇權,明裡暗裡搞鬥爭。
而是要想辦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想辦法提高國家的經濟。
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如果沒有他承上啟下,恐怕清朝早就滅亡了,更沒有所謂的『康乾盛世』。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