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的皇後大都是平民百姓之女?《網路歷史》

都已經到了明朝了,朱元璋就算是貧農出身,史書肯定也看了不少,後宮幹政、外戚專權這種事在歷史上可不少見,他辛辛苦苦為老朱家打下的江山怎麼能被別人輕易奪走,於是就立下了個規矩,天子和親王的媳婦盡量從民間選。

人家朱元璋都說了是盡量,所以就不要揪著朱棣的皇後徐氏是徐達長女這事一直說了,況且朱元璋原本也沒打算讓朱棣當皇帝,給兒子找個國公家眷也不是啥大事。

最重要的還是徐達走得早,徐達一走,徐家的威望就大不如前了,朱元璋也不那麼忌憚了。

至於皇帝為什麼要和平民家的女兒通婚,理由更簡單,他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後不就是平民家的女兒嗎?

照樣把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母儀天下那是綽綽有餘,所以朱元璋並沒有什麼門第之見,平民家的閨女照樣母儀天下。

別看朱元璋這找平民當皇後的做法有點自降身份,自損顏面,但效果卻是出奇的好,明朝近300年的時間還真就沒有一個外戚專權的,後宮幹政的倒是有幾個,但那也都是皇帝年幼,替皇帝先管著國家,等成年結婚了就把權利都還給皇帝了,所以也不算幹政。

重要的是,這幾個太後或者太皇太後幹得還都不錯。

就比如朱高熾的媳婦張氏,王振這個大宦官當時要不是『三楊』為了拍朱祁鎮的馬屁替他說了幾句好話,早被張氏給咔嚓了,要真被砍了也就不會有後面的土木堡之變了。

當年朱祁鎮年幼登基,張氏作為太皇太後自然要站出來管著國家,但除了她之外,朱祁鎮還有個媽,那就是朱瞻基的皇後孫氏,大明朝被朱祁鎮這個敗家子差點敗沒了的那會,表面上看是於謙於少保力排眾議後力挽狂瀾,事實上背後肯定有內閣重臣『三楊』的支持,而『三楊』能穩坐內閣,背後就少不了張氏和孫氏的支持。

而且,讓親兒子遜位給別人家的兒子,這種事親媽和親奶奶要是不同意,就算內閣和一眾大臣態度再強硬也白搭,所以在從大義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平民出身的女人也比絕大多數高官勛貴家的千金們強。

除了張氏和孫氏,萬歷皇帝朱翊鈞他媽,那個李氏也還不錯,雖然被馮保那個太監哄得滴流滴流轉,但人家是真不傻,願意關照和提拔馮保,那是因為她知道馮保是個知進退的聰明人。

而且自己兒子同樣是年幼登基,李氏本可以把持朝政,但卻深知自己不是那塊料,為了不把祖宗的基業給玩壞了,果斷放權給張居正去玩。

她高看馮保一眼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馮保和張居正是一路的,馮保在,就可以很好地替張居正擋下不少麻煩,若是馮保沒了,換個太監來掌印司禮監,張居正改革可能就沒那麼順利了。

而張居正的改革,為明朝續命了數十年,而這些功勞誰敢說沒有李氏的一份。

所以不要小看明朝這些平民出身的皇後、太後,他們雖然貴為一國之母,但在史書中卻連個名字都沒留下,感覺挺遺憾的,畢竟她們中很多人在明朝歷史上也算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之所以明朝的皇後大多都是賢後的原因就在於她們的出身,平民出身的她們不管是在社會上還是官場中都沒有什麼關系,她們如今的地位說白了都是皇帝賦予了,這一點和太監差不多,所以她們的利益隻和皇帝捆綁在一起,皇帝要是沒了,有兒子的還可以靠兒子在瀟灑一代,要是沒有兒子的基本就退出舞臺了。

所以她們和太監一樣,是最維護皇帝權益的群體,而皇帝的權益又是和明朝這個國家的權益捆綁在一起的,所以明朝的太後們就算掌權了也都是在維護皇帝或者說大明朝利益的,而等皇帝成年結婚後,馬上就把權利給還回去了。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一招是真的厲害。

不管是西周時期的世襲制還是後來漢朝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還是科舉制,只要做了官,那麼也就等於是躋身士大夫行列了。

整個士大夫可以看做是一個群體,他們為了自己這個整體的利益,是敢和皇帝對著幹的,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在自己的籍貫所在地經營屬於自己的地方勢力,就算是在中央,官員之間要麼是師徒關系,要麼是同窗關系,反正關系就是盤根錯節。

武將勛貴那個集團其實也是一樣的,他們的功勛是固定的,封賞也是固定的,若是在朝中沒有點活幹,那麼遲早是要坐吃山空的,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之間就會進行聯姻等等社會活動,反正勛貴之間的關系同樣錯綜復雜,要不是自古文武之間就不對付,再讓他們兩個集團攪和在一起,那就更熱鬧了。

所以不管是文官集團還是武官集團,其中要是誰家的閨女成為了皇後都可以具備了威脅皇權的勢力,也可以看做這個集團掌權了,那麼對方自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朱元璋當年制定這條規矩的時候並沒有受到多大的阻礙,這種結果兩邊都可以接受。

【轉載僅供思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問題,請後臺留言,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