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祭祀天地、禱告神明,正式建立大明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鐵血王朝,大明王朝一建立,就以非常高傲的姿態雄視東亞大地,無人敢與之爭鋒。
在276年國祚之中,明王朝一直奉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的政策,皇帝即使被敵人俘虜,也是堅決抵抗到底。
正因為如此,明朝一直被後世緬懷。
不過有一點卻應當指出,明王朝亦有為人詬病之處,那就是名目繁多、權力空前的特務機構。
▲明代祭天場景復原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為世道所迫才參加起義軍,推翻元朝。
因此,從底層爬上來的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在位期間提倡節儉、勤政愛民,嚴懲貪官。
對於從龍之臣,朱元璋毫不吝嗇,給予高官厚祿和世襲罔替的爵位。
然而許多功臣在身居高位之後,難免有些驕橫,也會用權位為自己和家族謀私利,這直接觸及了朱元璋的逆鱗。
作為鐵血皇帝,他永遠不會妥協,無論事情多麼難,甚至為世人不容,他也要做。
於是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朱元璋毅然舉起屠刀,先後誅殺四萬多人。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場景復原
另一方面,朱元璋是推翻元朝而上位的,他曾經不止一次思考過元朝的弊病所在。
在他看來,元朝是『以寬失天下』。
這裡所說的『寬』,並非是指元朝統治者對於天下生民的寬容,而是指元朝律法疏漏,官吏對很多事情不聞不問。
說來倒也正常,畢竟法律條文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法律太寬松,執法者就容易從中使用手段。
在古代,法律不會欺負人,隻有人才會欺負人,一個有財富有地位的人若是失去法律約束,必然更容易欺負人,元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民心和天下。
▲影視作品中的錦衣衛形象
作為大明王朝的『總設計師』,朱元璋在總結前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對於管理的監督權。
整體上,由都察院執掌監督權,對地方各級官吏的為政進行監督,六科給事中對應行政六部,對六部具體事務監督。
此外,朱元璋還設立了皇家監督機構。
皇家監督產生的年代比較久遠,漢武帝時期就有『繡衣使者』監察天下,歷代也或多或少存在,最普遍的是監督軍隊,以內廷親信宦官為監軍。
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皇家監督,就是錦衣衛。
▲南京故宮復原模型
洪武十五年《公元1682年》,明太祖將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的『親軍都尉府』改立為錦衣衛,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職務。
錦衣衛替皇帝執掌廷杖,教訓那些不聽話的士大夫;監察文武官吏,增大皇帝對朝局的掌控力度;單獨處理皇帝欽定案件,可不經大理寺、刑部等國家部門。
當然,錦衣衛也有收集軍情、保衛國家安全的責任。
比如『萬歷三大征』《寧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鮮之役》時,錦衣衛的情報系統收集到的各類軍情就為明軍作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成祖朱棣朝服像
了解明史的讀者朋友可能知道,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將平衡玩到極致。
中央每一個權力部門,幾乎都有另一個部門去制約,或者分享其部分權力。
明成祖朱棣繼位之後,恢復明太祖後期廢除的錦衣衛,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然而由於全國隻有錦衣衛這一家特殊監督機構,勢力非常強大,指揮使紀綱漸漸生出異心。
誅殺紀綱後,明成祖便決定建立第二個皇家監督機構,以制約錦衣衛權力,東廠就應運而生。
▲明代太監劇照
東廠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提督,為表忠誠,東廠提督還在大堂內掛著嶽飛畫像,設香案日夜供奉,為的是提醒東廠緹騎辦案毋枉毋縱,對皇帝忠誠。
然而極為諷刺的是,東廠在辦案過程中完全與這背道而馳,構陷官員時嚴刑拷打、恐嚇威逼,幾乎無所不用其極。
更過分的是,東廠人員常常誣陷商人士子,對其敲詐勒索,對社會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憲宗派遣心腹太監汪直建立了一個新的皇權監督機構——西廠,憲宗欽定西廠所領人數為東廠的兩倍,負責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亦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
西廠在成立初期的五個月內,制造多起大案,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遭到內閣大臣的強力抵制,西廠隨即撤銷,後來復開,存在了5年。
▲明代錦衣衛劇照
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後,身邊有八個親信太監,全都身居內廷重要職位。
其中馬永成掌管東廠,谷大用掌管西廠,最受寵信的大太監劉瑾因與兩人有矛盾,雖身居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位,卻難以指揮東西二廠,因此無法掌控朝局。
思來想去,劉瑾於是向明武宗請求設立新的特務機構,這就是知者甚少的『內行廠』,別名為大內行廠,又叫內廠、內辦事廠。
雖然名氣不大,但內行廠的監督權力卻更大,不僅能監督朝野臣民,就連錦衣衛、東廠、西廠也在其監督范圍之內。
▲明武宗朱厚照朝服像
因此,錦衣衛跟東西兩廠都對內行廠的人非常忌憚,隻能選擇乖乖聽命。
朝廷官員見到內行廠的人,更是嚇得主動磕頭下跪,生怕惹其不快就被構陷喪命。
手握內行廠後,劉瑾的個人權勢也達到頂峰,時人稱他為『立皇帝』,稱明武宗為『坐皇帝』。
再往後,劉瑾大肆收受賄賂,專權行徑使得朝政混亂、百姓困苦。
平定安化王叛亂後,大太監張永借獻俘之機,向明武宗揭露劉瑾罪行,劉瑾被武宗下獄問罪,內行廠也隨之撤銷,從此不再復設。
參考資料:
《明史·刑法志》《明武宗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