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和劉伯溫可以說是大明王朝初期,朱元璋麾下最為著名的兩個文臣了,其中李善長就像漢代的蕭何那般,為朱元璋的前線軍隊進行後勤補給和管理,同時還設計了成套的律令制度,來使得這個草根隊伍,逐漸變得正規化。
而劉伯溫則更像是漢代的張良,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比如先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這個大體戰略就是由他出的。
然而,就是這麼兩個大文臣,卻因為一個人的死亡而徹底交惡起來。
這個人叫做李彬是李善長的私寵,作為一為中書省都事,他因為貪圖私利,且縱容自己的下屬而被劉基抓住後,準備嚴正治罪。
當時,李善長問詢後,表明了這個李彬彬同自己關系很好,希望你老能夠進行寬宥處理。
意思就是說這人是我小弟,你能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從輕處理。
劉基向來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想當年他在元朝那邊做官的時候,因為不願意同流合污,而遭到了同行的排擠,直接氣憤辭官回家,後來才有機會為朱元璋效命。
如今,你李善長要我不秉公執法,那是做不到的,便堅決不同意從輕處置。
直接立馬派人去找朱元璋,征求其同意之後,便直接依法處斬了。
李善長很氣憤,直接跑去同朱元璋告狀,認為當時劉基在斬殺李彬的時候,是在壇土以下,這明顯是不敬之舉,其餘平日裡痛恨劉基的官員,一齊上書,想方設法地誣陷他。
起初,朱元璋還是比較挺劉基,對於這些大臣的誣陷,他根本就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可是接下來所發生的一件事情,讓劉基遭到了朱元璋的斥責,那時天下多地出現了旱災,老朱召集群臣,一起思考對策。
劉基上奏說,之所以會出現旱災,是因為當地有很多士卒在亡故之後,他們的妻子都被遷往他營居住,前前後後一共有數萬之多,導致陰氣積攢太多,所以老天爺就不再下雨了。
可以通過將這些投降的敵軍將士都編入軍戶,這樣就會給當地增加陽氣,陰陽一平衡,老天爺就會重新下雨了。
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意見,結果足足過去了十天,老天爺還沒有下雨,可見劉基的方法並不靈敏,老朱因此龍顏大怒,對著劉基就是一頓斥責,但沒有做出一些實質性的懲罰。
當時,恰好劉基的妻子病死了,所以他便準備告辭還鄉,暫時躲避一下老朱的怒火。
這時,朱元璋正在營造中都鳳陽,甚至還準備在這裡建都。
與此同時,準備集聚大軍,消滅強敵王保保。
劉基在臨走之前,給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勸他不要以鳳陽作為首都,雖然這個地方是你的老家,但他實在太小,其地理位置不是特別優越。
同時提醒老朱不要小瞧王保保,這個人可是很厲害的。
結果,前線將士在同王保保交戰時,果真出現了一些失利,未能實現殲滅王保保的戰略任務,讓其逃到了北方草原去,從此成為了明王朝邊疆的一個巨大隱患。
這年冬天,朱元璋才想起來劉基過往的各種功勞,便特意下詔讓其趕緊回京城來續職,並賞賜了很多東西,劉基就此再度回到了權力中心。
前文說過,因為李彬被斬的事情,導致劉基同李善長交惡,李善長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報復。
可劉基並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不會因為厭惡一個人,而誇大其缺點,也不會因為喜歡一個人,而誇大其優點。
有一次,太祖皇帝朱元璋因事要好好地責罰李善長一番,沒想到這時替他說話的是,之前已經交惡的劉基。
劉基對朱元璋說:『李善長這個人雖然存在一些錯,但其所立下的功勞更大。
而且在朝中威望很高,能夠起到調和諸將的作用』
朱元璋很納悶,稱:『你們兩個之前不是互相不對付嗎?
李善長還三番五次地想要加害你,為什麼還要設身處地地為其說話』
劉基叩首表示:『李善長是丞相,是國家的棟梁,既然是棟梁,那就不能隨意更換的。
一旦更換的新棟梁太細的話,整個國家就會因為支撐不住而崩塌的!』
後來,李善長因病回鄉一段時間,朱元璋改任楊憲來當新丞相,楊憲平時對劉基很好,可是劉基依舊主動站出來,反對他來當這個新丞相。
劉基認為楊憲雖然具備著當丞相的才能,但卻不具備當丞相的氣量,正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國之相如果氣量太小的話,是會出事情的。
後來,楊憲在當宰相的時候,果然出現了擅權專權、排除異己等問題,被朱元璋誅殺!
對於汪廣洋和胡惟庸這兩位丞相,劉基也明顯表示反對,結果後來汪廣洋和胡惟庸都相繼因罪伏法。
由此可以看得出 劉基不僅公私分明,而且在看人方面也特別的準,是朱元璋身邊難得的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