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脊梁』張居正,為何結局如此悲慘?《網路歷史》

在歷朝歷代,無論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會有興盛和衰敗的階段。

然而當朝代開始衰退、朝廷開始腐朽時,總會有些朝中能臣,秉持著復興的想法,尋求變革,從而達到令王朝中興的目的。

這些懷揣著遠大理想的改革家們,多數都有著不好的結局。

比如令秦國國力急速上升的商鞅,在實施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之後,給自己帶來的卻是車裂之刑,留下的便是日益強勁的秦國,為多年之後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這種思變的方式方法自然而然的也就得罪了很多官員的利益,禍患也就不遠了。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扶大廈之將傾的治世能臣,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在面對國家逐漸失去活力,官場腐敗的局面時,這些改革實踐家們,用自己的行動和能力為王朝續命。

在這些中興之臣中,張居正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大明王朝也因為他,在末期強行延續了幾十年。

初入官場,改革想法被忽視

張居正從小就是地方遠近聞名的神童,天資聰穎的他自小便有遠大志向。

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張居正可以說是一路順風順水,實力超群。

二十三歲,便以進士的身份進入朝中,在內閣重臣徐階的引導和自己的不斷研習下,逐漸對國家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面對朝堂腐敗和邊關防守松懈的情況時候,張居正終於還是以一封奏章,大書特書自己對改革的想法,說來這種表現本應該得到朝廷的重視,然而張居正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回應。

無論是當時的嘉靖皇帝還是內閣首輔嚴嵩,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年輕官員的主張和想法,這也就導致了張居正內心的忿忿不平。

在嘉靖時期,張居正也就基本上沒有提出過自己的想法。

在心灰意冷之際,張居正請三年病假回老家,在休假的幾年裡,他遊歷各地,看到了底層人民的艱辛,從而察覺到國家制度出現的問題。

重返官場,得到不斷升遷

休假結束,張居正帶著強大的責任感回到了官場,並通過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官職也是不斷地得到升遷。

當時的朝中重臣徐階推薦他成為了隆慶皇帝的老師,隆慶繼位之後便讓他入閣成為次輔。

得到重用的張居正開始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負,政績突出的張居正也由此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普遍認同。

當時內閣首輔之位爭奪激烈。

張居正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並沒有成為這場爭奪的犧牲品,反而是不斷得到重視。

隨著高拱退出了政治舞臺,內閣首輔一職,便就落在了張居正的手中。

成為首輔,真正的施展改革抱負

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萬歷皇帝登基。

在面對年幼的萬歷皇帝,同時也是自己的學生時,張居正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感更為重大,面對一個生了病的王朝,他的內心迸發出了無數的想法,等待著一一去驗證,去改變。

為了穩固政局,萬歷母子對張居正十分尊重,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張居正也就開始了他的改革家的夢想。

對外,面對日益渙散的邊防問題,張居正也是大刀闊斧。

任用強將,並且對將領賦予更多的主動權,操練士兵使得提高戰鬥力。

為加強邊防,他更是提出要修築長城,提高防禦。

尤其是在戰略要地、防禦薄弱和外圍進行重點加固,致使明長城更加牢固。

當然,在加強軍事力量的同時張居正也不忘利用外交手段,緩和邊關矛盾。

對內,在國家面臨財政危機時,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大肆整頓當時的賦稅制度,使得國家財政得到了扭轉。

為整頓朝政,他建立了極其有效的官員考核制度——考成法,推廣全國。

將官員記錄在三本賬簿上,每個月進行檢查,完成一件事就記錄一件事,必須如實記錄,否則將會受到處罰,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官員考評機制……

可以說,在萬歷未能親政的這段時間裡,張居正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和改革措施,將一個病怏怏的大明王朝給救活了。

然而在強權嚴政的同時,也就產生了君臣之間的矛盾和臣臣之間的矛盾。

晚年病逝,為何卻遭到萬歷猛烈的報復,下場淒慘?

萬歷十年,大明脊梁——張居正,病逝。

張居正病逝之後,君臣之間的積怨也得到了爆發。

張居正一去世,言官便開始彈劾潘晟,然而潘晟是張居正生前所舉薦的官員。

隨著潘晟的下臺,也就表明了張居正的倒臺,此時萬歷皇帝將積壓在內心的種種怨氣都發泄在已經去世的張居正身上。

為滿足自己貪財的本性,萬歷下令對張居正進行抄家,沒收財產。

在言官的極力打擊之下,萬歷還奪去了張居正的所有功名,並且對其開棺鞭屍、家屬流放等一系列手段都放在了這個大明功臣的身上,這是非常毒辣的。

若不是在各種輿論的壓力之下,萬歷皇帝估計是不會收手的。

甚至是張居正生前任用的官員都遭到了處罰,這些表現足以證明了萬歷對張居正的仇恨究竟有多大。

為何曾經幫助萬歷皇帝穩定江山的『大明脊梁』的下場會如此淒慘呢?

其實正應了那句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萬歷皇帝對張居正大的仇恨都是在張居正執政時,在不自知的情況之下產生的。

張居正治國十年裡,大權獨攬,剛愎自用,打擊一些直言敢諫之士,這也就導致了在萬歷清算他的時候,又得到很多官員的呼應和抨擊。

雖然他的改革確實是收到了極大的成效,但是這種權力在握,超越君王的做法加大了萬歷對張居正的仇視和清算。

要知道,張居正在萬歷年間,雖然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將國家變得恢復活力,國富民強起來,但是,作為一個逐漸長大的皇帝而言,面對把持朝政的張居正,內心不得不從小時候的敬畏變成了極度仇恨。

權高不能蓋主,這是基本的為臣之道,在面對自己的政治抱負時,張居正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察覺這一為臣之道並作出相應反應。

面對年幼的萬歷,張居正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無權的小皇帝在成長過程中對他產生的敵意,而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權力中。

張居正被清算,可以說是封建王朝中,君臣之間的縮影和寫照。

隨著張居正的覆滅,他所實施的一系列的新政也遭到了叫停,歷經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至此開始走向滅亡。